房屋署署長
羅淑佩童年時在石蔭邨公屋長大,足足有廿多年住公屋,大學畢業後才遷出單位,而父母就由石蔭邨搬往安蔭邨。直到媽媽過世,羅淑佩就為爸爸購入一個單位,將公屋歸還,讓出來給下一個家庭。她鼓勵年輕人向上流動,在置業階梯爬上去,她強調公屋沒有世襲制度,並非一出生就住到老,而是希望提供一個流轉和上游的機會給市民。
公屋名人|公屋非一代傳一代
不少人都認為公屋是「住一世」、「一代傳一代」,日前房屋局常任秘書長兼房屋署署長羅淑佩接受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恒傳感言》訪問時表示,公屋沒有世襲制度,她解釋,若戶主兩夫婦其中一人去世,另一人可繼續居住;但若兩人均已百年歸老,房署不會直接把戶主轉給子女,而是會先審查子女的入息是否符合申請公屋的資產和入息限制。不過,她明言不會要求子女立刻搬走:「大家都是人心肉做,父母剛剛離世,你還叫他馬上搬家,還沒來得及收拾父母的東西,房署要立即讓他走,又真的不近人情。在這情況下,我想法理情都要兼顧。」
很多網民都指「得公屋得天下」、住公屋是「人生勝利組」,對此她說:「我們並不希望大家一直住在公屋,我今天重點也是,那不是讓你從出生住到百年歸老的地方,如果有能力,我們希望他可以置業,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加大力度去打擊濫用。」
公屋名人|寄語年輕人勿躺平
不少年輕人為了符合公屋的入息水平,只做兼職或躺平,羅淑佩寄語年輕人別為住公屋而減薪躺平:「減薪躺平我聽過,我特別希望大家不要有一種錯覺,就是愈年輕開始排(公屋),排著排著就到了,其實真的不是很容易到的。因為我們都覺得,怎麼可能一生人都只是在公屋的資助限額,入息限額和資產限額的下面,我們都希望大家可以努力工作,賺到多點錢,可以在置業階梯爬上去,做業主亦是人生的一種成就。」
公屋名人|懷念屋邨的人情味
羅淑佩在訪問中提及自己同樣在屋邨長大,3歲時與父母由觀塘的唐樓搬去新落成的葵涌石蔭邨,「當年美孚仍是一片海,沒有地鐵」,雖然是開荒牛,但童年的她可以去大球場踏單車,買汽水喝、買雪糕吃,度過了一個開心的童年。她續說,當年的公屋設計或許沒有現在那麼好,但起碼有獨立廁所,這對生活環境沒有那麼好的家庭來說,可以不用太擔憂被業主瘋狂加租,又可以開始真的存一點錢。
羅淑佩另接受房委會50周紀念特刊《安居》訪問時,都有憶述屋邨街坊的人情味,亦是難以忘記。她說:「屋企望出去,中間隔了「大球場」、馬路和停車場,但仍可輕易看見彼此家中是否仍然亮燈,不用打電話也知道對方「瞓咗覺未」,感覺很親切,人與人的距離很近。」
公屋名人|盼公屋輪候時間減至4.5年
對於公屋供不應求,一般申請者最新輪候平均輪候時間達5.6年,羅淑佩指由歷史原因造成,一方面是造地方面稍為落後,再加上居屋曾停建7年,期間私樓樓價上升,令公屋居民遷出的誘因大減,流轉亦因而減少,積下了排隊輪候的人龍。她指政府正努力造地、找地,希望在2026至2027年,將公屋綜合輪候時間減至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