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本港基建與民生 » 土地&住屋 » 橫洲村民失聲哭訴:只想要返自己個家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支持鍵盤翻頁

橫洲村民失聲哭訴:只想要返自己個家
發展事務委員會及房屋事務委員會今日(26日)舉行聯席會議,聽取公眾就橫洲發展項目以及發展局上月公布的新特惠補償及安置安排的意見,有橫村民哭訴政府強行收地,毀村民多年來的居所,要求政府原區安置,以及優先發展棕地,期間多名村民大喊「先棕後綠」的口號。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回應稱政府不接受不遷不拆的方案,「如果所有地方都不遷不拆,香港無從滿足興建大量公屋的需要。」

政府在橫洲發展公屋項目,收回橫洲永寧村、鳳池村及楊屋村收地建屋。屬三村村民的羅娟表示,自己數十年來在村內種菜耕種,自給自足,形容生活開心快樂,惟政府宣布發展橫洲,毀村滅家,「呢個政府係無良,住咗幾十年,間屋乜都係一手一腳自己起,瓜菜都係自己種。」其後她哭訴政府對小市民殘忍,決心要趕走村民,「我只係想要返自己一個家啫」,要求政府撤回計劃。另一橫洲村民林義庭引述一位村民個案,因為該村民有一間居屋自置物業,所以一家七口均不能獲得任何安置補償,「呢個係咩年代同政策?」


黃偉綸表示政府雖然無採用「先棕後綠」的政策方針,但已將500公頃的棕地納入新發展區。

黃偉綸回應時表示,上述多個發展項目是由規劃主導,城規會已考慮該區交通、設施配套,「如果所有地方都不遷不拆,香港無從滿足興建大量公屋的需要。」他又指不遷不拆的方法並非政府可接受的,強調寮屋只是暫准存在,有關佔用人並不享有業權,新方案亦允許紮根多年的村民可以免資產審查的方式申請房協屋邨。

立法會議員鄭松泰批評黃偉綸的說法涼薄,變相要求村民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希望黃偉綸收回言論,「村民其實都唔係咁嘅諗法,只係希望原區安置,唔係阻止你發展。」然而,黃偉綸再重申不遷不拆並非令香港向前走的方案,這亦是政府的立場。


村民出席立法會會議時,要求政府發展土地時應「先棕後綠」。(資料圖片)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鄭松泰:『局長會在公聽會當面對住元朗村民說「不遷不拆就唔駛發展」,十分涼薄。村民早已表明要「原區安置」和「先安置後動工」,發展局則在行政上分化屬非原居民的村民,遲遲不作戶口凍結登記,意圖快刀斬亂麻。』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新聞稿 即日發佈

日期:2018年6月26日
由:古洞北發展關注組、橫洲綠化帶發展關注組、乾坑村民自救組、東北支援組、土地正義聯盟、蕉徑長瀝關注組
至:各大傳媒機構、全港市民

東北橫洲同氣連枝 乾坑蕉徑情意相挺
——堅持不遷不拆 共同守護鄉郊農村

東北抗爭已經走過近10年的光景,橫洲村民也已經走了3年的抗爭路。這個在傳媒眼中過氣的議題,隨著政府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進行公眾諮詢期間,公佈加強政府清拆行動的寮屋安置與補償措施,再一次有一個「機會」。

這個「機會」,對外間很多市民來說,賠償金額看似增加、安置安排也更合理。然而,一眾來自新界東北、橫洲、大埔乾坑及屯門井上村村民,事實上都不是需要這種更好的安置補償安排。

村民追求的,由始至終是希望能夠繼續以原本的方式、在原本的地方繼續生活。

這背後有幾重意義。第一,「不遷不拆」這句口號的重量,在於真誠希望現有的鄉村和社區網絡能夠被保留,留下來的人願意將這種生活方式向社會分享、為一下代保留這種生活的選擇方式,同時也希望每一個公民都權決定這片土地應該如何使用。所以沒有真正的「民主規劃」,就不應違反當地居民的意志進行任何開發。沒有迫遷,又怎會有人說要不遷不拆?

第二,寮屋的存在價值和意義,一直都被政府抹黑、公眾誤解。不少人認為寮屋都是土地的霸佔者,但在新界(和市區部分地方),寮屋散落於官地和私人地上,新界不少寮屋更是以「一屋一田」的格局存在,與我們理解的「寮屋區」有所差異。部分官地寮屋村民,至今手持一種稱為「租用官地牌照」(Crown Land Permit)的文件。這種牌照主要在50-60年代起出現,當時香港、九龍市區人口因難民潮大幅增加,鄉村人口亦有所增長;同一時間,糧食和工作機會卻並不足夠。於是,殖民地政府為鼓勵市民開發新界未被佔用的土地耕作,就通過理民府開放邀請懂得耕作的人申請牌照,令他們能以耕作維生。

而在私人農地的寮屋,也與農業發展息息相關:50-70年代不少男性原居民到海外謀生,當時不少父老為免農地被荒置,將土地交由非原居民耕種,並讓他們在私人土地上自行搭建農舍;當年政府批出官地耕種牌照時,也容許村民自己搭建構築物。不過,這一類型的寮屋很多時隨著土地業權人的改變(例如繼承、重選司理、買賣),而業主對寮屋戶會有不同的態度,最常見的就是業權人會認為過往的口頭協議不具法律效力,強迫、利誘寮屋戶與地主簽訂租約,防止被逆權侵佔。

一直以來散村、非原居民村都是本地農村最重要的耕耘者,但到了1972年,殖民地政府推出丁屋政策之後,原居民開始收回宗室、繼承得來的土地興建丁屋,又或者要求在農地上耕作的農民交租。而亦有地產商開始在新界向原居民買地買丁,以「套丁」的方式建造新界獨有的丁屋屋苑。加上新界的新市鎮亦開始慢慢發展,土地、丁權也開始有價有市。

這種情況自80、90年代開始一直存在至今,更甚的是,政府在多個新市鎮發展後開始調整鄉郊開發政策:由於發展原居民村要「拆村賠村」,於是政府的發展計劃,往往都會避開原居民村。無論是高鐵是要逼走橫台山菜園村、到東北發展的古洞及粉嶺北四村、洪水橋多條非原居民村、元朗橫洲綠化帶公屋計劃,非原居民村在沒有保障下成為了當局的開刀對象。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第三,香港的土地問題並非供應不足,事實上,在公營房屋需求短缺的時候,政府仍是不斷賣地予私人發展商、容許市建局起豪宅、港鐵上蓋起私樓。

在現時的財金制度下,香港所有賣地收入均會撥落用作基建、民生設施的「基本工程儲備基金」,而不會撥入其他項目之中。愈多基建——尤其是大白象基建,就愈需要賣地起樓來賺經費。地產商高價買地後,當然不想樓價下跌,會嚴格控制推出市場的單位數;同一時間,適合作大型公營房屋的土地,很一部分都被地產商買走,公營房屋愈少,私樓就會愈貴。

橫洲附近的前元朗邨用地原本重建後會興建三棟公屋、合共2000伙單位;但當時政府以「有區議員認為私樓和綜合發展項目可以改善區內失業問題」為由,將一半土地拍賣起私樓。最終重建後的元朗邨土地,只能提供438伙公屋單位(今日的朗晴邨),其餘土地就成為了長實限呎樓「世宙」,合共1129伙豪宅。然後政府就說要開發綠化地帶,開發郊野公園和填海去解決「住屋問題」。在發展的時候又因為無錢起,然後將開發後的土地再賣予地產商賺錢。不解決根本性的財政結構問題,以上的循環只會不斷發生。

環境保護、守護鄉村絕對不應與基層居住權對立。整個社會的資源不只有住屋單位、居住權也不止於「上樓」。綠化地帶、鄉郊農地和海洋,理應也是每個階層都有權享用的資源,綠地可以抑制熱島的溫度,地產地銷的農村、墟市、魚市場可以減低購買本地菜的成本,讓基層也可以用合理價錢買到安全、新鮮的農作物,農夫也可以得到公義、合理的收入,不需要被運輸和租金分薄收益。天然資源不只屬於今世代的人,也是未來後代的重要資產。

橫洲綠化帶消失後,元朗的夏天不經不覺間又會升幾度,朗屏邨在未來幾年不會有安寧日子,住在附近的人更容易病,有錢人可以看私家醫生,但窮人看的公共醫療體制卻已經崩潰,無法應付。本來已在衣食住行都被榨取的窮人,在無形之中間接成為了橫洲拆村的受害者。

有人會選擇令自己變強、賺錢,使自己能在不合理的生活成本下繼續維持生活,那其實也是一種「自保」的面對方式。但既然抱著為更多人創造更好世界的意志,所以就要更盡力的反駁詭辯、扣連議題。守護橫洲綠化帶、守護本地農村,沒有人是局外人。

因此,新界東北、橫洲、乾坑等散村村民,以及關注新界鄉郊規劃的市民將會連成一線。這場反迫遷運動、土地大辯論的核心,還是我們要爭取分配土地運用的權力,由現時的行政主導下放至人民的手中;或者是,不要再有任何人因為土地分配的不公義,需要被強行改變生活方式和剷除家園。而亦只有這種願景,才能使「不遷不拆」成為一句有重量的口號,重到值得有很多村民、朋友因而背上刑責責任。

堅持自己要有份規劃土地,相信保留鄉村是對下一代人有承擔的選擇,土地分配不公才是真正的土地問題。村民和同行者將會一起爭取不遷不拆,守護鄉郊農田。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發展局早前公布加強清拆收地的補償和安置安排,元朗區議會今(26日)開會討論,不少區議員批評安排來得太遲,賠償金額亦不足,受影響的寮屋居民或未能重新置業。

區議員梁福元批評政府後知後覺,補償只是杯水車薪,現時元朗區樓價高昂,「畀政府拆咗寮屋,(補償)3房2廳都絕對買唔起!」他又要求政府收地時不單要考慮寮屋居民,亦要考慮倉庫用戶。

區議員鄺俊宇認為新安排是「遲來的檢討」,並稱過往資訊不流通,政府未與居民解釋太多關於清拆發展資料,引起強烈反對。他指未來政府於元朗區將有更多發展計劃,希望政府可加強與居民溝通。

出席會議的發展局副局長廖振新指,現提出的措拖已與不同政府部門討論過,相信方案平衡公帑、資源運用及受影響人士期望,他希望各界明白方案並不表示所有受影響人士都能受惠。收地執行細節將會用以人為本及公平原則考慮,冀更靈活照顧受影響人士需要。


元朗區議會討論發展局的加強清拆收地的補償和安置安排。


梁福元要求政府收地時亦要考慮倉庫用戶。


廖振新指,有關收地補償和安置安排方案不表示所有受影響人士能受惠。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part1




part2

9:00-1:00pm本帖最後由 folee2008 於 2018-06-26 15:29:01 編輯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清拆補償魔鬼在細節 村民拒收貨或大型抗爭


7條受影響的村民表明不接受安置補償方案。(馮淑環攝)





發展局早前放寬政府清拆行動的特惠補償及安置安排,包括為受影響住戶提供免審查入住專用安置屋邨及加大特惠津貼額至最多120萬港元。7條受影響的鄉村居民批評魔鬼在細節,表明不會接受安置補償方案,堅持不遷不拆,若政府堅持拆村將展開大型抗爭,7月7日會到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舉行的公眾論壇再次表達意見。

古洞北發展關注組、橫洲綠化帶發展關注組、乾坑村民自救組、東北支援組及土地正義聯盟舉行聯合記者會。立法會議員朱凱廸批評新方案誤導,特惠津貼金額看似加碼,其實「明加實減」,最高金額雖增至120萬港元,但寮屋面積要達1000平方呎才獲發該金額,至於最常見的400呎寮屋津貼額則較舊有60萬港元少。至於免經濟審查入住專用安置屋邨,亦並非沒有審查,附註有物業及曾接受公屋的村民不會獲補償。

橫洲鳳池村村民歐陽先生在村內擁有兩間寮屋,土地由外父真金白銀購買,住有4戶共十多人,直言「無論畀幾多錢都唔會要,我哋淨係要番個家」。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錢作怪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支持鍵盤翻頁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公屋申請速報系統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