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網絡看到一則舊聞,原來大約去年初的時候,一位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與公共事務助理教授Johannes Haushofer上載了一份記載失敗的履歷表(CV of Failures),在英美等地引起過不少迴響。
- 這履歷表記錄了當事人曾經申請但進不了的研究院課程、拿不到的獎學金和教席,還有每年被什麼學術期刊拒絕過其稿件等。
Haushofer上載的「失敗履歷表」引起不少迴響。(Princeton University)
Haushofer在履歷表的「前言」中說,他嘗試過的東西大部分都以失敗告終,但那些失敗是其他人看不見的,所以他身邊的人都以為他向來一帆風順。因此,他想通過那份「失敗履歷」來「以正視聽」。在其履歷表得到廣泛關注之後,Haushofer不忘幽自己一默,在失敗履歷的結尾加上了一項「終極失敗」:
這該死的失敗履歷表所得到的關注,超越了我所有學術成果加起來所得到的關注。
Haushofer也指出,他不是第一個製作失敗履歷的人。喜歡這份失敗履歷的人覺得它夠勵志。誰沒有被拒絕過?前兩年,羅拔迪尼路在紐約大學Tisch School of the Arts的畢業禮上演說,也強調畢業生們要預備好面對「不停被拒絕的一生」(a lifetime of rejection)。
看到Haushofer的失敗履歷,我首先想起的是自己也曾告訴不少初次嘗試投稿到學術期刊的研究生,我做研究生時,頭3次投稿到國際學術會議和頭5至6次投稿到學術期刊,都是被拒的。這不是潑他們冷水,而是希望他們不要太緊張結果,一篇文章會否被一本期刊接納,文章本身的水準固然重要,但同時有很多其他因素,例如遇上的評審要求有多高、有多願意給予具建設性的提議和對文章的內容是否感興趣。世界上有很多曾經被拒絕刊登的好文章,一投稿就被接納的爛文章也有不少。
不過,也有人指出,成功的人才夠膽向人展示失敗履歷。Haushofer無論失敗過多少次,他好歹就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從這角度看,失敗履歷,也不過是在強調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基本道理而已。如果你犬儒一點,你甚至可能覺得他在「show off」。何況,看看Haushofer的失敗履歷裏的那些項目:未能拿下哈佛大學甘迺廸學院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系的教席,能算是失敗嗎?就像一個演員被提名奧斯卡,最後拿不下奬項,是失敗?抑或被提名已是成就?
記得讀研究院時,學期末的一堂課上,論文導師對我們幾位同學說:
你們若把你們的學期論文投到一些三流期刊去,也許會被刊登的,但我還是勸你們不要這樣做。
美國教授有時說話很直接,但都是善意的。他的意思是,胡亂在差勁的期刊上登文章,不會使你的履歷亮麗,甚至有天成為「污點」也說不定。相反,像Haushofer一樣,投稿到最高端的期刊,申請最有名的大學,無功而還時,寫在「失敗履歷」上也不會丟人。
(iStock)
也許,不用成功或失敗這些字眼可能更好。所謂失敗,不外乎是未能達到預期效果的嘗試而已。《那些年》裏思想早熟的女主角對男主角說,人生有很多事情都是徒勞無功的。但做有意義的嘗試,最後無論有多少成果,那嘗試都是人生經驗的一部分。Curriculum在拉丁文中原意為racecourse,vita則是生命(vitae是眾數),所以,CV在字面上的原意,是the course of one's life,一個人的人生歷程。一份完整的CV,自然應該包括各種各樣有成果或沒有成果的嘗試。
撰文:
李立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