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公共出租房屋 » 其他 » 居屋試租創新 房策需更大刀闊斧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1...3
支持鍵盤翻頁

居屋試租創新 房策需更大刀闊斧
撰文: 葉文祺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

住屋問題乃香港人最關心的問題,而筆者的研究範疇正是土地房屋,現時正值特首選舉,筆者自然特別留意每一位候選人的土地房屋政綱。

改善居屋流通 需解產權問題

於今日遞交提名表報名參選的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女士,選擇在昨日發表完整政綱。其中,為未來的土地房屋政策定調,除了持之以恒地在社會共識的基礎上,增加開拓房屋用地及房屋供應外,亦會以「置業」為主導的政策配合,與團結香港基金一直所倡議的不謀而合。然而,筆者認為,要徹底解決港人上車難的問題,社會實需要更大刀闊斧的政策。

一方面,政綱提出增加「綠置居」供應,讓經濟條件有所改善的公屋租戶可購買。可是,以房委會首個「綠置居」先導計劃綠置居項目新蒲崗景泰苑為例,折扣後的平均呎價仍逾5,500元,對比公屋租戶的入息水平仍然偏高,未必能夠達到增加自置物業率的目標。

我們建議可進一步把「綠置居」的折扣率增加,甚至把售價降至接近建築成本水平,讓公屋租戶或正在輪候公屋的市民更容易負擔。另一外面,政綱為重燃中產家庭置業希望,推出可負擔的「港人首置上車盤」。筆者認為,「港人首置上車盤」本質上只是擴大版的居屋(居屋實也只限是港人首置人士),只是把入息限額提高,若不把補地價金額鎖定在出售時的水平,讓其隨樓價不斷上升,只會面對現在居屋補地價個案少及流轉低的相同問題。

無疑,政綱中建議推出的「居屋出租試驗計劃」,容許25萬個未補地價居屋單位的業主通過與社企合作,將單位在市場放租,可說是較為新穎的政策。這雖然能增加居屋租務市場的流通性,但要改善居屋買賣市場的流通性,還是要解決居屋產權不完整的根本性問題。

法國經濟學者皮格提早在其著作《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提出,土地和房屋是每個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都要面對的最核心問題。事實上,房屋問題不只是房屋問題,更是政治經濟問題的核心。當社會上一半是業主,另一半不是,房屋價格持續上升只會令大眾在經濟、社會、心理和政治上出現嚴重分歧,危害社會安定和諧,破壞香港團結。



土地資源鎖於公屋 代價巨大

出租公營房屋欠缺購買機制,及資助出售房屋產權不完整,或其內含補地價金額隨樓價不斷上升,不但使公營房屋住戶不能因其社會及經濟所需,搬遷至合適的居所,使大量公營房屋資源分配失效及流轉低(圖一),亦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例如經濟不平等惡化、營造不理想鄰舍環境、政府長遠財政負擔、跨代社會流動性及貧窮等問題。而且鎖在公營房屋中消散了的土地價值巨大,按基金會推算估計達3.336萬億元(相當於2013年本地生產總值的156.9%)(表一),倘若能重新釋放,不但可減輕政府財政負擔,亦可使社會大眾能更好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


來源:經濟日報


來源:經濟日報

「補貼置業」可租可買助上流

除了大量增加房屋土地供應,鑑於現時香港本地家庭居住在出租公營房屋之百分比過高(表二),要真正解決現有或可預見的社會、經濟及政治問題,惟有港大王于漸教授及基金會建議的「補貼置業計劃」,為未來的公營房屋提供「可租可買」及「先租後買」的選擇,並將未補付金額鎖定在入住時的水平。


來源:經濟日報

釋放公營房屋土地租值消散的社會損失,建立社會上流動力,團結香港社會,乃刻不容緩。因此,筆者希望林鄭月娥女士能考慮基金會有關「補貼置業計劃」的建議,同時亦促請每一位對香港有承擔的候選人都能考慮我們的建議,以新思維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1查看名單


發展新市鎮應劃一收地  孫公解碼: 孫明揚

政府近年計劃開發新市鎮,屢屢遇到強烈反對,嚴重阻礙發展進度,由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到近期的元朗橫洲公屋發展計劃,均遭受社會輿論強烈批評和質疑,即使由特首和司長親自現身解畫,亦無法平息。

其實政府可以沿用四、五十年前那一套發展沙田、屯門、將軍澳和烏溪沙等新市鎮的模式,由政府訂定新市鎮的範圍,制定發展藍圖,將發展地段的土地,全部以一貫的徵收土地方式賠償收歸政府,包括由地產商持有的土地,不論多少,均照價賠償收地,然後按照行之有效的法定程序通過的發展藍圖,將在新市鎮內經平整的可發展工商用地,按照現行機制公開招標推出市場,公開讓所有發展商競爭,讓所有人都有機會參與。

當然,持有土地的地產商原本可以「坐定粒六」,以為一定取得發展範圍內持有土地的發展權,可能會感到不是味兒!但政府有機制和權力收回土地發展,只是有一段時間,政府作規模不大的發展時,當地產商在發展範圍內持有一定數量的土地,而其發展意願與政府發展方向無抵觸,便容許他們補地價後原地發展。

地產商習以為常,補地價後原地發展的情況亦愈來愈多,現在社會人聲音認為這種做法不公道,為何居民的地和屋要拆,但不動地產商分毫,是「明益」地產商。這就是為何香港被指有地產霸權,地產商「霸」到那裡,就發展到那裡。所以,政府應該一視同仁,劃一收地,堵住悠悠之口,以新市鎮發展需要整體規劃為由,打出血路!

再者,新市鎮發展由政府作整體規劃和布局,便可以避免出現有議員指區內無街市或交通不便為由,阻延審批,窒礙工程進度。政府必須強勢,就此有一套完整的做法,說明適用於此後所有新發展項目。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樓價如夢幻 住屋倍艱難  社政聯想: 鍾劍華

不久之前,有國際研究機構發表年度報告,指香港人的供樓負擔指數仍然處於世界最高,2016年頭三季的負擔指數達到18.1。這個數字雖然已經比前一年的19稍微下跌,但一個家庭入息中位數的住戶,仍然需要把超過18年的總收入,全數投放在住屋上,才能擁有一個中型單位。

這個數字其實是十分荒謬的,試想人生有幾多個18年,一個人有幾多個18年工作賺錢。把18年的家庭總收入存放在住屋,那退休生活可以如何安排?不用為醫療及其他生活必需環節打算?哪有可能生兒育女、供養父母?當然,收入只是家庭資源的一部分,但這個數字都已經清楚說明樓價已如夢幻,可以說已經完全脫離現實,與市民的正常收入嚴重脫節。

政府說要壓抑樓價,但樓價在過去6年已經又上升了超過一倍。近期的地價也節節上升。最近一幅在港島鴨脷洲的土地,又以超過政府及市場最樂觀預計過半的價錢售出。有測量界人士推算,將來落成之後如果要有利潤,售價要比同一區現時的平均成交價再溢升三成半。政府剛公布的統計數字也指出,現時仍有按揭安排的自置物業,平均仍要供款17年,比幾年前長了5年。

能夠去到這個水平仍然撐得住,仍然見到有市民有錢買樓,部分原是有很多投資性及投機性的資金投入,有樓在手的也沒有拋售的迫切性,部分家庭也在逐步掏空自己的儲蓄來為下一代置業。原因十分複雜,也會產生很多正負面的後果,稍後再討論。但樓價如果長期維持在這一個高不可攀的水平,對社會及經濟發展也不會有好處,對年輕人來說就更是一個十分絕望的處境了。

究竟應該如何看買樓、應該如何看待現時的樓價及租金水平、如何看置業與租樓、政府的政策是不是應該以推動置業為主要目標、一個以自置物業為主的業主社會對整體社會是好還是壞?這些都可以在此探討一下。

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林鄭作为前朝第一高官,香港房策淪落如斯,实責無旁貸……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林鄭真係好鬼勁
全力期望公務員公屋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移民城市的原罪



政府公佈2016年人口數字,一如所料,這片彈丸之地又多了57,000個新香港人。

近年移民問題在全球各地引起爭議,雖然反移民的力量在英美兩國分別取得小勝,但支持融合的陣營依舊聲勢浩大。雙方多年來爭持不下,乃是因為移民問題牽涉到一個人最基本的世界觀和道德價值。兩種理念各有理據,原無絕對的對錯之分,說到底,也不過是每個社會的喜好選擇。然而,在各種辯論中,卻經常聽到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必須予以糾正。

這種說法在香港和美國均極為常見,就是說香港/美國本為移民城市/國家,大家的父輩祖輩都曾經是新移民,如今你安居樂業後就拒人於門外,豈非雙重標準?在辯論的層面上,此論點的目的是要以對方之矛,攻對方之盾,令其難以自圓其說,從而削弱其說服力。然而,這論點看似有理,實際上卻忽略了社會變遷帶來的影響。是否接收移民,在不同的時代背景,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意義:


一、移民心態:開荒牛 vs. free rider

稱得上是移民國家,這些地方在未有移民之前通常都是荒蕪之地。那個時候的「移民」大多都是探索家,是押上了身家性命財產去闖天地的人。就算沒那麼多哥倫布,至少每一個人都肯捱肯搏。他們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做開荒牛養活自己,要麼客死異鄉,沒有人會可憐。

因為抱著背水一拼的心態,那個年代的移民自是以建設者為主,從城市發展的角度來看,一定是give的多、take的少。然而,當這班開荒牛建立了一個完善的社會系統之後,再來的人心態就完全不同了。他們不用冒甚麼險,也不用捱甚麼苦,就可以坐享其成,大多只是予取予求的free rider。雖然不能一竹篙打一船人,但好逸惡勞乃是人之天性,社會環境愈好,想來攞著數的free rider就愈多,當中實在有一種無可避免的因果關係。


二、社會資源:地多人少 vs. 地少人多

另一方面,接收移民也要講成本效益。就算新移民全是任勞任怨,勤奮工作之人(事實上亦大有人在,而土生土長的也有不少蝗蟲),接受他們也不是毫無成本。移民是否會搶走本地人飯碗、會否推高物價等問題尚有爭辯空間,但至少在香港,我們卻有一項不能再被分薄的社會資源──每一個新移民的到來,不論住公屋還是私樓,其實也會一點一點的推高樓價,令香港的房屋問題更難解決,令本地人的生活空間進一步縮小。

香港的人口,由五十年代的200多萬,暴增至今天的737萬。那些年,我們有的是土地,缺的是勞動力,所以樂於吸納移民;到了今天,情況卻是相反,香港變成一個人滿為患、寸金尺土的石屎森林。一個社會,在不同時期,需要不同資源,原是正常不過。It is nothing personal,但現在的香港,真的不需要,也不能承受再多的人。


三、文化差異:融入社會 vs. 割讓土地

在新移民帶來的眾多問題之中,港人最憂慮的大概是伴隨而來的文化衝擊。在上世紀四十至七十年代幾次難民潮中,來港移民大多願意學習香港社會的生活方式。最低限度,你不會見到願意來港卻不願說廣東話的人。在此情況下,接納移民也可算是壯大本地文化的方法,所引起的反響自然較少。

現在的世界,也許是因為移民人口日多,也許是因為資訊流通,反而令新移民社群更容易劃地為牢,拒絕融入社會。漸漸地,他們聚居的社區也開始出現變化,令本地人感到愈來愈陌生。由各大商場的簡體字告示到天水圍的普通話屋邨,由上水的水貨集散地到屯門公園的大媽廣場,本地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不住被蠶食。從文化角度來看,這根本不是接收移民,而是割讓土地給一班價值觀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
 
誠然,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我自己也不能算是甚麼開荒牛。相比那些新移民,可能也只是投胎投對了地方。但現實就是,一個社會總要保障自己人的生活質素。移民城市不可能永遠都是移民城市,也沒有責任無止境、無條件地接收移民。如果香港政府再不收回單程證審批權,這個移民城市的原罪,大概就要待到香港陸沉的一天方能洗脫。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1查看名單


悲哀的年代。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施永青:香港樓價跌六至七成才買得起 贊成推租務管制

房委會建議提高公屋申請者入息上限,令輪候公屋時間再次延長。中原集團主席兼總裁施永青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公屋增加入息上限,但不增加供應是「幫唔到手」,令真正需要住屋的市民輪候時間繼續延長,不贊成在供應未足時增加入息上限。

他認為香港樓價不健康,長時間與購買力脫節,現時買樓的人非靠「日日返工賺錢去買,是投資多於自住考慮」,不希望年輕人置業無望。

他續指,今屆政府有增加土地供應,但仍然未能壓抑樓價,「跌兩、三成都係買唔起,要跌六、七成先夠,但香港會變負資產。」

他贊成重推租務管制,但強調非租金管制,即若住客完約後應可繼續租住單位,如果未能就租金達成共識,可到租務仲裁處處理。


施永青認為香港樓價跌六至七成才買得起。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1...3
支持鍵盤翻頁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公屋申請速報系統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