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日前在《匯思》撰文,表示全球經濟在過去30年大幅增長,但財富分配不均,勞工收入比重下降為不少國家內部面對的問題,基層無法從經濟發展中得益,令愈來愈多人感覺「向下流」,以致怨聲四起。此說法其實在香港亦非新的見解,貧富懸殊近年在香港有惡化的趨勢,政府大談經濟轉型、創科發展的同時,亦應思考如何為基層市民增值及轉型,令整個社會進步。
如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為基層增值、協助他們轉型,為政府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舉例來說,麥當勞以往的人手落單服務,近年亦已被自動點餐機取代,連「不加醬」、「不加醃黃瓜」等個人化要求亦可透過機器提出,基層勞工職位減少將會是被電腦取代的可預計結果。每年均有不少的報告、預測指出,機械化、人工智能將取代很多行業,首先取代的可能會是餐飲業員工,這群基層勞工可有能力轉型從事其他行業?如何可以保障基層的就業機會,防止他們再向下流?
機械化及電子化減少對勞工的需求,基層市民對於勞工職位減少首當其衝。(資料圖片)
創新科技、自動化能為不少行業帶來便利,機械化及電子化減少對勞工的需求,乃大勢所趨。基層市民對於勞工職位減少首當其衝,近年政府的福利開支連年增加,為保障基層生活,除了綜緩外,關愛基金、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交通津貼等福利開支亦愈來愈大,最低工資亦得已落實,但民粹主義在美國、歐洲開始呼聲愈大,對社會的負面影響開始浮面,香港政府亦應避免走向歐洲福利主義的舊路。若說政府沒有着手解決貧富懸殊,也着實不公平。可是,着重提供福利並非長遠解決問題的根本,更令社會對基層的負面形象惡化,加劇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
貧富懸殊惡化只會令社會負擔更加沉重,香港最新的堅尼系數再次上升,統計處2016年最新數字為0.539,創45年來新高,若只有一部分人擁有財富,社會流動階梯難以改善,多年來的教育改革並沒有成功。整體社會發展如何令大眾市民都能受惠,政府不應只是從財富再分配、提供福利的角度去思考,如何以教育、培訓真正令基層跟從社會步伐一同轉型,乃是社會發展的更重要一環。
至於現有的中年基層勞工,也可通過更多的非機械能輕易取代的技術培訓,如陪月、託兒、理髮等服務。(資料圖片/鍾偉德攝)
「教育改變命運」可謂老生常談,市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愈來愈高,教育改革亦嘗試從職業導向課程,為未必能從學術、專業界發展的學生提供更多技能培訓的機會。可是,教育始終仍偏向以死板的考試為目標,學生要應付大量的功課、補習班,政府資助的STEM 教育(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推廣,似乎淪為學習手機程式編寫、砌砌機械人等公式化的學習經歷,但說到把科技融入生活、培養創科思維,似乎成效不大。先不說有多少學生會被啟蒙對創新科技產生興趣,能否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及解難能力亦成疑,現行的教育真的能為更多基層學生作好迎接未來機械新X代的準備嗎?
近年大專生、大學生學歷貶值,就業困難,高等教育應該不只以職業導向發展,否則大學生出路並不會因為學歷提高而大大擴闊。高等教育若能更着重提高其他軟技能、培訓創意思維,畢業生才可從全球化的機遇中得益。教育及培訓不應只重知識,體驗式及自主性學習,才是讓學生能多思考的教育。要改變這種死板的教育,首先要改變的是考試主導的制度,不再只令學生做「跟從者」接收知識,而是懂得自己去思變求變,才能為自己將來隨時轉型作準備。至於現有的中年基層勞工,也可通過更多的非機械能輕易取代的技術培訓,如陪月、託兒、理髮等服務,從而提升本身的競爭力,實值得政府加大在這方面的投資和開拓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