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準備在下月施政報告中拋出港人首置上車盤大計,乍聞確實吸引,但初見細節則仍是令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來去都跟居屋、綠置居及白居二神似,與其巧立名目,倒不與再將居屋計劃擴大及強化更實際。
樓價高企,所有無殼蝸牛都是苦主,政府集中火力先撐首置客,當是從實際出發及政治正確,而當前首置客(其實是指買入後只擁單個物業人士)最大的優惠,便是無論買入百萬或億元樓價單位,通通都以標準稅率計算,但這片好心則成為了大豪客們添置首個豪宅物業的特設優惠通道,少收了的稅項,已足可購入多個小單位,絕對是大大諷刺。
政府當然最充滿智慧,撐「真.首置」一定冇錯,反對派怎也不敢哼半句,問題是如何撐法才對症下藥。根據初步構思,港人首置單位會自新土地資源發掘,強調不會跟公屋及居屋來源重疊;售價跟巿價大脫鈎、公屋居民可認購、買入八至十年後方可出售,且只可賣給政府……等等,惟在入息及資產限制方面則沒太大落墨,而是以負擔能力掛鈎。
消息一出,地產股一度當頭棒喝,蓋近一年來,新樓推售都以真假首置客一夫當關,林鄭則一下子將這批大客仔轉送到公營市場,確令發展商滴汗,往後一批批專為個人或小家庭首置客設計的中、小細型單位,如何去銷?惟真相漸明,原來政府極可能又要向發展商求地,加上預期第一個港人首置單位出場起碼需時5年以上,意即短期供求仍然難變,不僅無懼,更是可喜可賀!
一不做、二不休,政府與其另開一條受爭議的首置公戶新戰線,何不再將行之已久的居屋機制進一步擴大、改良及強化?香港先後由夾屋、首置貸款、置安心、綠置戶、白表及白居二等名目組成的居屋物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而新構思的港人首置公戶,看來看去都跟以前向中層私人市場開放的白表居屋及白居二沒大分別,蓋以白表入紙居屋者,大都是負擔能力處於夾心層的首置戶,若想支持這批特種人士,其實大可索性將一手白表向他們重開、及直接將白居二擴大便是,然後再將入准資格分階梯放寬,港人首置者可先享一定折扣,而能力越高者則折讓按序縮小,好處是可將整個居屋組群更為集中,清晰地劃作為較公屋高一階梯的巨大居戶群,實行效法新加坡的組屋,往後無論在管理及大規劃方面都大有好處,例如堂堂正正以這個大組群名義爭取最大規模的土地及政府資源,便更顯出師有名!
再以組屋作為參考,未來居屋制度亦可乘勢加以改良,例如應考慮容許準居戶主可自強積金中抽取部分作為首期之用。單位往後只可轉售予同類人士,政府則可擔任原價包底角色,以後不再容許透過補地價進入私人市場,實行清清楚楚將居屋界定為過渡私人市場的輪轉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