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公共出租房屋 » 其他 » 公屋達人衞翠芷﹕今時今日 公屋可以有好多種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1...3
支持鍵盤翻頁

公屋達人衞翠芷﹕今時今日 公屋可以有好多種
【明報專訊】政府官員都愛引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詩聖感懷蒼生的一句,大概是香港公共屋邨的最佳寫照。由五十年代以降足足大半個世紀,今天約有三成人口,居住於香港各公共屋邨的出租單位,萬家燈火,縷縷炊煙。

公屋是香港的驕傲,衞翠芷(Dr. Rosman Wai)從無置疑,她八十年代加入房署,曾參與興建觀塘翠屏邨、赤柱馬坑邨第一期,那時政府要向外人介紹香港這本書,翻開成就一頁,自然是香港公共屋邨這一項功績,衞翠芷的普通話說得好,九七前大部分內地來賓,均由她接待。

「這裏便是石硤尾大火發生後如何如何,講歷史,講到好熟的。」一九五四年興建首個徙置屋邨,一九七一年華富邨落成,一九七六年推出居者有其屋計劃,一切依書直說,直到有天,她攜帶只有七歲的侄女重遊石硤尾:「解釋給她知道,大火後,五萬三千人無家可歸,政府用了最快的方法,用磚、木,起了一些兩層高的包寧平房……」侄女早慧,好奇一問卻令她語窒:「她問我,火燭後,你又未起好平房,那些人住哪兒?我才發現原來一直以為好熟悉的事情,其他人講,你便照樣覆述,但原來你所認識也不過是很膚淺。」

未有公屋 港人住什麼?

徙置區前還有「石屋」

後來她在退休前幾年攻博,研究早期公屋設計,在官方文件和設計圖則之間,追溯早年公屋的真貌:「石硤尾大火只是一個催生,可以說,徙置區或公共屋邨,是『終於』出現了。」戰事結束後,英國元氣大傷,無法再像從前一樣在財政上支持殖民地,港英政府必須靠自己發展經濟,首要任務便是要剷除漫山遍野阻礙發展的寮屋。

「肯定的是,曾經他試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比如大火之前,政府已開始借志願團體之手,低價批出土地,興建俗稱「石屋」的平房區,以平價出租;部分私營大機構也會興建房屋讓自己的員工入住:「另外便是鼓勵公務員,籌組公務員建屋合作社,畀地你自己起。」當時只有以外國人為主的高級公務員才有宿舍,政府沒有特別照料華人公務員,她數年前訪問鄔勵德,對方提起自己昔日曾經有一名華人下屬,每天上班一身恤衫西褲燙得筆挺貼服,後來細問才知道他住在木屋區:「他覺得很amazing ,為何可以如此刻苦,又如此presentable。」

最初建屋非為扶貧

「這樣一堆,那樣一堆,你看到是很多不同方法,即使未有大火,也已經有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給白領的單位。」唯有基層藍領,政府建屋藍圖上,從來不曾出現他們的身影:「沒有的,從來沒有,政府的房屋政策從來不是福利來,只是今時今日是模糊了。」

「我記得我入職時,很強調不是福利來的,因為那時我還奇怪,咦為什麼不是welfare呢?才一直記住至今。」不是扶貧,只是單純的徵地發展,她回看昔日年報,一切躍然紙上:「不是你申請就有,是政府覺得那個地方他需要用了,才會給你,寫得好白,沒有任何懸念。」

她訪問了幾位前朝主事房屋的官員,八十年代初曾任房屋署署長的衛綸書(Bernard Williams)說,入住公共房屋需要交租,「you can't take it for granted,認為『這是社會上一定要照顧的事』,我覺得不是這樣。」首任房屋司兼香港房屋委員會主席黎保德(Ian Lightbody)強調,公共房屋不是福利,而是「spread the benefit」﹕「意思是,我只有有限的資源,但要分配給這麼多人,一個很subtle的(表達)。」

(下續)
祝未上樓朋友早日上心水樓;祝已上樓朋友安居樂業!
如果大家有任何疑問或分享, 建議大家在適當分區建立帖子。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1查看名單


麥理浩時代 十年建屋計劃

一切到了六十年代,政府的想法開始出現轉向。「一九六二年有一個review,政府除了安置災民外,也要開始扶貧,開始起一些叫做廉租屋的東西。」政府廉租屋計劃針對入息低微而不合徙置資格人士,到了八十年代,麥理浩再提出「十年建屋計劃」,將先前的大塊小塊收歸到房委會之下,便是今天我們熟悉的「公屋」,政府的表述亦不再含蓄:「No one should be left homeless,麥理浩時代的說話,那時才開始覺得政府有責任。」

如何解決今天問題?

到底是福利還是權利?今天香港社會樓價高企,不同階層背景的人士都湧到輪候公屋的隊伍上,輪候冊上,一般家庭輪候時間維持在4.7年高位﹕「今時今日是含糊了,原本就是興建給低收入階層,afford不到私樓的人住,但今日其實好多人都afford唔到,而裏面的人的種類是很多,很多不同的。但公屋這種東西,又繼續維持原本(的設定),那我便覺得,當中是不是有一個矛盾呢?」

「由開埠到現在,房屋都是香港問題,從沒間斷,不同年代也生出不同的問題,也叫做勉強解決到。」因為寮屋所以有徙置大廈,因為要開發新市鎮所以有大型公共屋邨,因為要加快流轉及製造置業階梯所以有居屋的出現,但到了今天,即使到了上一屆政府提出的《長遠房屋策略》,似乎也是老調重彈,沒有提出新的思維去應付當前房屋問題的挑戰。

「回看歷史,現在也是一個轉捩點,再用原來的方法是不夠的,要再做多點,再重新找個定位。」

一個設計 一個時代

.從徙置大廈到長型

時代的軌迹輾壓在公共房屋定位上的演化外,也包括設計上的推陳出新:「設計是不會無中生有的,特別公屋是日常生活的基本,最能反映到當時社會的一個變遷。」

比如第一代的徙置大廈(Mark I),兩幢長型的六七層樓宇,中間連接的公用設施,有廁所,水喉頭和浴室﹕「但無水的,只有格,因為未買東江水,供應不穩定,無法afford到每個人有水喉。」到了Mark II的年代,可以為部分單位安裝水喉頭;Mark III改為一條走廊兩邊都有單位的設計;Mark IV因為升降機面世,可以加建到十六層高,單位開始有獨立廚廁;Mark VI擴大了單位面積,適合多人家庭。「Mark VII沒有建了很多座,比較熟悉的可能只剩下興華、荔景,因為到了一九七三年,不再分什麼徙置區、廉租屋,全部叫做公共屋邨,既然升格了,便無法再叫Mark VII,但和今天你看那些長型大樓(Slab Block)是很接近的。」

.華富邨首創新市鎮模式

長型大廈是第一代公共屋邨最常見的類型,比如瀝源邨、華富邨。「華富是公屋,也是私樓的里程碑,連大陸也受到這種模式影響,因為它是第一個用新市鎮形式起的屋邨。」負責設計華富的前政務師廖本懷,也是香港大學建築系首屆的畢業生:「他那時好興奮,可以讓他建造一個五萬人的邨,相等於其他地方一個鎮。」當時廖本懷還到英國參考了當地的「新鎮(New Towns)」建設,將那種獨立自主,自給自足的概念帶到華富邨:「那時沒有town planning,所以一切好自由的,我問他,那些商場大小,有幾多間學校,你跟什麼來定,為什麼華富邨會有自己的圖書館?他便說,純粹是覺得,有這麼多人居住,所以覺得要。」結果誕生了港島區除了大會堂以外第二個圖書館。

.雙塔、十字、工字型

「廖先生說,他建華富時,負責美孚新邨項目的人也有走來找他研究,你可以話是互相學習,但到底是哪一個先呢?我也不知道。」後來華富第四期出現的那種中間有一個大天井,今天經常出現在電影中的雙塔式大廈,也是廖本懷的手筆:「其實跟長型一樣,不過是將它折成了作四方形,你看圖則是一樣的,因為地盤在山邊,長型不方便,兩個塔可以一高一低,overcome到個斜度。」無論是雙塔型,或是後來政府在市區進行重建,因應狹窄而不規則的市區地盤而興建的十字型、工字型或雙工字型,共通點是一條長長的走廊貫穿所有單位,有些走廊更附有露台設計:「可以睇到上下幾層,容易打招呼,產生很多鄰舍互動。」

(下續)
祝未上樓朋友早日上心水樓;祝已上樓朋友安居樂業!
如果大家有任何疑問或分享, 建議大家在適當分區建立帖子。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1查看名單


.Y型、和諧式

「因為那時歐美同樣由六十年代起,開始流行講community。」社會環境普遍清貧,不少公屋戶是原來拆卸前的徙置大廈街坊,加上建築上的巧妙設計,造就出今天城市人懷緬過去常陶醉的那種公屋獨有、「人人打開門」、「認識半條邨人」的鄰舍關係。到了發展新市鎮,出現新一代Y型大廈,可建樓層達三四十層高,到今天常見那種,外形看起來和私樓相去不遠的和諧式公屋大廈,香港公共屋邨又再演化出另一種面貌:「Y型是我們第一種tower block,其實已經很努力在樓梯位,每三層做了一個空間,如果下面有人行過,理論上你可以在和他傾計,有一些櫈仔坐。」也特別將每三層的電梯大堂設計成上下相連 上層可以向下望見低層的電梯大堂︰「嘗試create一個community,但畢竟實在太confined,不是一個很好的位置。」

鄰里關係 唔係一條走廊搞得掂

但說設計瓦解了鄰里紐帶,衞翠芷又不盡認同:「是人同人之間的信任不同了,所謂鄰舍關係是出於需要互相幫忙,現在社會生活方便了,要依賴隔籬的時候不多,今時今日,你隔籬屋拍門問你有沒有豉油,你會如何?或者你直頭不會借,落樓下買。」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開始追求更優質的生活空間,也注重安全和私隱,今天被批評千面如一的公屋大廈單位,某程度是應這種渴求而生:「以前大家要爭取些什麼,會夾份來做,搞政黨爭取一些權益,今時今日是你不代表我,那你是不是還妄想,只要我多給你一條走廊便解決了問題?」

「設計要反映需要,所以首要問的是,這個時代,我們需要些什麼?」從房署退下火線,除了學術研究,衞翠芷也曾在香港建築師學會出任副會長,去年學會舉辦「創意青年住屋設計比賽」,得獎隊伍「築青亭」的作品,打開單位的活動入牆櫃,即可延伸界限,每個單位住戶都可「外借」公共空間:「到我鍾意時,我又可以收埋自己,這便是時代趨勢,不是加一條走廊就得。」
長者屋擱置 長者服務呢?

「我們現在講的community已經不再是,我放個細路喺你屋企幫我湊、我去問你屋企借鹽那種;而是有些事情,我覺得一個人的力量不夠,一定要成班人一齊做,那是不是可以有個大的空間呢?比如有個會議室,有個大的露天場所?這些便是現代社會的需要。」社區自主,深耕細作,或許也可以應用到設計之上,未來社會另一大難關是人口老化問題,九十年代曾經出現的長者屋,因為倡議居家安老而擱置:「但可能我有很多其他服務是需要的,那在住宅中有沒有提供?你幢樓是不是方便人送餐呢?可不可以有一個食堂?或者一個變種的餐廳也可以。」

又或者,政府興建用以出租的房屋單位,是不是只有公屋一種?

「所以一路有個想法,公屋是應該多元化一點。即不是統統都是family size,一路縮細,就叫一、二人單位,而是可以有另外一種,比如像共居的概念,可讓這批排緊呢條隊的年輕人,有一個適合他們又能夠負擔的住宅;比如當年,在有徙置區出現之前,政府都不停試,試到一種,吖,這種對了,便繼續做,所以不是死路一條,還是有很多方法可以想的。」

祝未上樓朋友早日上心水樓;祝已上樓朋友安居樂業!
如果大家有任何疑問或分享, 建議大家在適當分區建立帖子。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2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現址美東邨之前便是石屋,6O年代當時環境算不錯,時常見到葉锡恩光臨!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現址美東邨之前便是石屋,6O年代當時環境算不錯,時常見到葉锡恩光臨!
您旺旺 發表於 17/09/2017 17:55:09 原文

老虎岩?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回應 #6 chan328
老虎岩是現在的樂富,我当時住城寨,放學時常去老虎岩食孖條,打康樂棋……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回應  chan328
老虎岩是現在的樂富,我当時住城寨,放學時常去老虎岩食孖條,打康樂棋……
您旺旺 發表於 2017-09-17 18:16:11 原文

城寨我都係入過一次咋,之後想再去時就已經變了單車公園了!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1...3
支持鍵盤翻頁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公屋申請速報系統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