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組合屋設計,就不得不提黑川紀章這個名字。黑川是與磯崎新、安藤忠雄齊名的日本建築大師,他在60年代聯同當地最前衛的建築師和設計師,組織了一個影響力遠及至西方建築界的「代謝派建築運動」(Metabolism),他們主張城市和建築應該要像人體的新陳代謝一樣,可持續地因應生活所需而調整自身設計。在黑川的眾多設計中,座落在銀座新橋站附近、樓高13層的中銀膠囊大廈(Nakagin Capsule Tower),可算是這個理念最具前瞻性的代表作(大家現在仍可經Airbnb一類網站訂住)。140個和式茶室大小、約120平方呎的住宅和辦公室單元,像層層疊一樣,錯落地懸掛在中央核心筒四周。按建築師的想法,這些「膠囊」住宅單元,就像有機體一樣,隨時可被拔出來替換更新,循環不息地延續本體建築的生命。
黑川紀章設計,座落於銀座新橋站附近的中銀膠囊大廈Nakagin Capsule Tower。(視覺中國)
相隔40多年後,美國建築師亦重新套用類似工程技術,在紐約曼克頓區建成了全美現今最高的組合式住宅。這棟名為Carmel Place、共9層高的大樓,是市政府專為年輕人和低收入階層而興建, 裡面全部戶型的面積只有200至300 平方呎,可算是「美式納米樓」—— 當局還得修訂有關法例,才能合法地推出這類微型住宅單位。在建造技術層面,這項目也比前人多走一步;除了55個住宅單元外,整棟大樓共10個建築核心筒單元—— 該部份一向是現場施工,皆同樣採用組件設計形式在工場預製,之後再運到地盤如Lego積木般疊砌而成。建築師還在地下和頂層配置多種公用設施,試圖注入更多活力到這個垂直小社區。
放眼到港人經常「葡萄」、港官經常考察的新加坡,當地建設局(BCA)最新的功績,相信又要讓港人再「葡萄」多一次。只因他們在多年前,經已積極地推廣加強版的永久性組合屋技術,還創立自家品牌—— 名字有點累贅,叫做「預置體積建設技術」(Prefabricated Pre-finished Volumetric Construction,簡稱PPVC)。到目前為止,他們的成績表已包括南洋理工大學內三棟13層高的學生宿舍,和在樟宜機場附近的9層高機場酒店新翼。總結新加坡的實戰經驗,利用PPVC技術興建這類居住建築,施工期不單大大縮短了20%,工廠建造、工地組裝的建設模式,也可令地盤人手節省多達40%;同時,現場施工所引致的噪音和塵土污染,亦相應地降低。目前,BCA不但已經成功制訂了整套針對高層組合式建屋技術的政策、法例以至質量控制方面的標準,他們還打算要在4年內,完成設置20多個本地PPVC工場,從而建立一個全面和更具經濟效益的組合屋建造技術產業鏈。新加坡那邊廂的視野和執行力,真的要讓港官汗顏。
位於美國曼克頓區的Carmel Place是全美現今最高的組合式住宅。(narchitects.com)
Carmel Place如Lego積木般疊砌而成(narchitects.com網頁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