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於本周二(12月5日)討論有關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和填平船灣淡水湖的建屋建議。有關建議預計將可提供600公頃土地建屋,比起其他發展棕土和屋邨邊陲等,看似容易得多,可為香港提供大量房屋和土地儲備。但向水資源開刀,究竟是「捨難取易」的好計謀,抑或是「飲鴆止渴」的壞主意?
船灣淡水湖於1968年建成,是全港第二大水塘。水務署文件顯示,香港水塘存量可維持180日供水,當中船灣淡水湖現時存水量為200百萬立方米,佔所有水塘的存量逾四成,即可維持約72天的供水。換句話說,如填平船灣淡水湖,香港的水塘存量將減少至不足四個月,難以應付不可預見的情況,更有可能影響鄰近海洋生態。難怪有人會認為,此舉是否令香港更為依賴東江水,現時收費高昂和經常浪費的東江水配額將可「用得其所」。此外,廣東省亦正面對水資源不足的問題,若然此方案屬實,政府就是置國內同胞的福祉於不顧。
填湖建議亦似乎過於輕視相關的法律程序和地區阻力。現時新界東出市區交通經已飽和,如果填湖後新增約一百萬人口,必須興建一條新鐵路和更多新的主要幹道,相信涉及的改變土地用途、收地、開拓道路所需的時間和成本,其實不比其他選項為低。正如郊野公園項目,由土地規劃、環境評估、公眾諮詢到城規會等法定程序,政府估算需時也最少15-18年。
有關小組成立的原意,是尋求各種可行方案,包括在維港以外填海、新界棕地、地產商土地儲備、市區重建等,並羅列各方案優劣,促進社會全面討論開拓土地的議題並作出抉擇。然而,《香港01》已一再指出,本港土地問題的癥結,並非缺乏土地,也不是如何覓地,而是林鄭政府是否有確實執行的決心。
有研究報告建議將船灣淡水湖填平以興建住宅,引發不少爭議。(水務署網頁)
面積高達177公頃的粉嶺高爾夫球場,可以用作補充土地儲備。(美聯社)
過去多年,收回新界棕地、發展商囤積農地、丁屋用地、只有2500個會員以及粉嶺原居民享用的高球場,政府一直未有積極回應和採用,這正好反映本港的土地問題為何一直未能解決,根本緣於政府不敢拿出勇氣觸碰盤踞本港地產和既得利益者,加上其他位處重要權力機關的高官、議員和說客等或明或暗地打着不同旗號守護着這個「金礦」,最終犧牲的只是無權無勢的普羅市民,更影響香港長遠可持續發展,造成土地、住屋和經濟結構問題不斷惡化。
中共十八大報告中,總書記胡錦濤提出「五位一體」,當中包括「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項,該說法其後亦多次被習近平使用。習近平再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首次加入了「美麗」二字,更提出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批示,認為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重要內容。習近平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更直指,「過去由於生產力水平低,為了多產糧食不得不毀林開荒、毀草開荒、填湖造地,現在溫飽問題穩定解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應該而且必須成為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如政府一意孤行按小組的傾向發展首先郊野公園和淡水湖,正正是政府不敢觸動其他選項的既得利益者,犧牲大眾利益、自然生態,特首林鄭月娥不得不再三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