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專責小組明日(19日)舉行第6次會議,經過5次會議討論後,今次小組將討論牽涉到鄉事及地產兩大霸權的項目,包括如何利用私人土地潛力和發展新界「鄉村式發展」地帶,料會是小組成立以來最受各界關注的一次討論。
然而,縱使小組每次會議超時、並且不斷加開會議商討,惟經過連月討論後,不論小組成員及公眾都覺得,政府在各覓地選項無明確表態,但在當中一些細節,反而卻表達反對、有保留意見,故擔心難以凝聚社會共識。
明年首季所謂「社會大辯論」,最終只會是引導市民接受填海作為唯一解決土地供應方法,「雷聲大、雨點小」格局漸成。
黃遠輝指無論發展郊野公園或填平淡水湖,最少需時15至20年之久。(資料圖片)
不滿郊野公園討論內容狹窄
經過5次會議,小組已討論8個覓地方法,明日討論如何利用私人土地潛力和發展新界「鄉村式發展」地帶。據消息人士透露,無疑政府在小組成立以來,一直做好「球證」角色,但無論提交小組討論的文件及協助小組討論的口頭回應中,大方向上態度不明,部份建議中一些較細微的事項,反而會清晰表達反對及有保留意見,令整個小組在一些項目上,其實未能有共識。
據了解,部份小組成員其實對會議的大部份時間,只集中糾纏於數據澄清感到不滿;另如討論發展郊野公園和短期租約及臨時政府撥地方式批出的用地兩大議題,前者政府只提交房協正研究兩個選址資料,會上已有小組成員質疑;後者則是當局提出有關土地數量多、惟大部份已預留永久發展,可以作為房屋發展空間有限。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將決定香港未來土地供應來源。(資料圖片)
多項方法需時動輒數十年 難救「近火」
事實上,消息人士指明日討論的兩個議題中,政府較多篇幅集中闡釋以公私營合作模式,開拓私人土地的發展潛力,更提出如何設定合作模式框架、如何訂定挑選合作項目的土地的準則等;至於其他促進私人土地發展途徑,如以法定方式收地、修改地契、換地發展、農地轉變用途等,政府只是重申一貫做法,又或需要進一步諮詢法律意見等,取態上明顯與公私營合作模式有分別。
據了解,個別小組成員經多輪討論後,發覺不少覓地方法一旦採納,能夠增加土地供應亦要三數十年後才成事,完全是遠水不能救近火,有成員更嘆謂:「明年首季進行大辯論,最終或只得發展軍事用地或填海可以傾,那麼實際結果已可思過半矣!」
林鄭月娥當選特首,視土地和房屋問題為「重中之重」,早在今年8月底已宣布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希望透過臚列可行的土地供應來源,由
社會進行一場大辯論,以收與民共議之效,達到凝聚社會共識效果,可謂平地一聲雷。
可惜,接近四個月時間過去,那一記驚雷,恐怕只是換來一場小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