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市建局聲稱「延續土地發展公司的安置工作」】
市建局韋志成昨日(17日)在網誌擇文,指市建局一直有好好延續土地發展公司的社會責任,為受重建影響的租戶提供安置協助,最近更決定「慷慨」撥出64個安置大廈的單位作社會房屋之用。似乎市建局已經忘記了剛剛兩年前,四棟安置大廈被傳媒揭發已荒廢成「空置大廈」的報道。究竟現時安置大廈被「投閒置散」的情況有沒有改善呢?市建局又有沒有好好履行應盡的安置責任呢?
2015年,市建局被揭發4棟旗下管理的安置大廈的總入住的住戶數只有125戶,空置率由43%到80%不等,平均空置率達64%(註一)。 兩年過後, 最新的立法會文件顯示安置大廈只有152個住戶。而即使撇取64個已租借或將會租借作社會房屋的單位後,四棟安置大廈的空置率仍達45%至72%,平均空置率更不變,繼續維持在64%(註二)。
東窗事發後的兩年,安置大廈變成「空置大廈」的情況未見改善。然而,市建局在過去5個年度開展了18個重建計劃,受影響的租戶超過1900戶。受影響租戶的數量龐大,理應對安置單位有殷切需求。可是,我們翻查市建局資料所見,期間遷入市建局4幢安置大廈的住戶數亦只有37戶(註二),而每年平均仍有約55%(註三)住宅租戶未被妥善安置,被逼繼續承受私人市場的高昂租金。
當市建局拒絕仿效土地發展公司興建更多安置大廈,更對基本的安置工作敷衍失責,任由「安置」變「空置」,又如何算得上是延續土地發展公司的安置工作呢?
近年,市建局的重建項目規模愈來愈大,隨之而來的安置需求亦大幅增加。市建局要對應市區重建所衍生的房屋問題的真正方法,不是撥出單位作社會房屋,亦不是翻新安置大廈單位,而是改變現時「拆毀舊樓,興建豪宅」的斂財重建方針,改在重建區內興建更多可負擔房屋,讓更多受重建影響的住戶能原區安置,真正履行市區重建的安置責任。
註一、 巿區重建局安置大廈的使用狀況(2015):
https://goo.gl/GNwwBv
註二、巿區重建局安置大廈的使用狀況(2017):
https://goo.gl/jz3VvF
註三、歷年市建局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