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嚴重影響林鄭管治威信
最新《長遠房屋策略》報告顯示,本港居於不適切居所(包括俗稱「劏房」的分間單位、籠屋、床位、板間房或天台屋)住戶約有11.51萬個,比去年增加近1萬個。但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解釋,數字增加與統計方法及時間有關,未必反映情況是否惡化。
根據報告指出,今年推算不適切居所住戶,2.04萬個居住在臨時構築物、5,600個居於非住宅大廈、5,800個居於與其他住戶共用單位及8.3萬個居於分間樓宇單位。
唔想住劏房,又要價錢相宜,唐樓是很多年輕人夾租的選擇。(資料圖片/林振東攝)
統計方法不同令數字增加政府最新數字顯示,有11.51萬戶居於居住環境欠佳的居所,數去年的10.55戶增加近1萬戶。陳帆回應時承認,居住於不適切房屋人數確有增加,但他解釋是統計方法不同。「上次我們是找統計處分析,用居於25年以上樓齡的人口作分界線,但最新的數字並沒有25年為分界線,因此數字不能完全反映對比。」陳帆又指,施政報告已明確指出覓地建屋需要時間,但這段期間,有頗多市民住在不適切房屋,「與其讓他們居於非常困苦的環境下輪候公屋或等候遷徙,不如在輪候期間作紓緩安排,因此有組合屋和共享房屋。」
公屋嚴重供應不足,迄今仍有逾27萬戶排隊等待「上樓」,不少人蝸居在工廈劏房。(資料圖片)
不少劏房戶也有被業主濫收水、電費的問題。(資料圖片/鍾偉德攝)
前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委員、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王坤表示,對不適切居所住戶數目增加不感意外,但認為有關數字已嚴重影響特首林鄭月娥的管治威信:「梁振英年代有9萬多戶,林鄭上任就變11萬戶,如果這個問題喺佢任內無法改善,佢嘅房屋政策注定失敗!」他又認為,政府應設法增建公屋,解決輪候公屋時間長期偏離平均3年目標。
有一家四口劏房戶,要迫在狹少的空間生存。(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