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本港基建與民生 » 公私營醫療 » 醫管局加症不加人 公院精神科醫生壓力爆煲紛離巢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醫管局加症不加人 公院精神科醫生壓力爆煲紛離巢
公院精神科積壓逾4.8萬個輪候求診的新症,醫管局自2015至16年度起在三個醫院聯網陸續試行「精神健康診所」,疏導非緊急精神病患者,但被指無增撥相應資源,前線醫護壓力爆煲而「逃亡」,當中九龍西聯網推計劃1年後,有4名醫生離職,包括資深醫生。有曾參與計劃的醫生坦言離巢與工作量有關,他離職前跟進的病人數目較計劃實施前多五成,部份新症所花心力也超預期。

該局界定的一般精神病包括輕度抑鬱症、焦慮症或失眠等,九龍西、九龍東及新界東醫院聯網先後設精神健康診所,在原有的專科門診以外,另開新隊診治這類病人,縮短其輪候時間。

本報接獲投訴,指參與計劃的精神科醫生要在4次診症內治癒一般精神病患者,否則會撥回恆常專科門診繼續跟進。然而這些相對上較不緊急的病人同樣需持續跟進,預防復發,不可能只見4次;加上原有舊症,醫生工作量超負荷引發「逃亡潮」,離職者包括副顧問級及退休後重聘的顧問級醫生。專科人手流失更分薄醫生照顧思覺失調和躁鬱症等嚴重個案的時間。

有曾參與計劃、現已離職的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出,其任職的專科門診在實施計劃後,多接了近千個新症,大約等於原有病人的三成,但只增聘1名醫生,工作量大增,他診治的病人數目「多咗一半」;而且計劃運作一段時間後,新症病情漸見複雜(見另稿)。

醫管局回覆,2016至17年度全港公院精神科醫生流失率為6.4%,比前一年度的3.8%高,但無提供個別聯網數字。翻查立法會文件,2015年7月推行上述計劃的九龍西聯網,翌年有4名全職精神科醫生離巢,包括1名顧問醫生及2名副顧問醫生,為各聯網中最多人離職;至於2016年7月推計劃的九龍東聯網,同年亦有2名副顧問醫生離職。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指,上述計劃只令新症輪候「條數靚啲」,「舊症(積壓情況)掃哂入櫃桶底」,未能反映前線醫護的工作量。他指,拓展新計劃的前提是有額外人手和資源,現時專科門診「着緊火」,單是處理嚴重個案已感壓力,「你唔去救火,反而將人手調出去」。他建議中高層暫擱部分行政工作,短期內支援前線工作,「每星期幫手睇一節門診,士氣已經爭好遠」。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則指,專科人手流失造成惡性循環,籲當局深思前線離巢原因。

醫管局指,精神科團隊包括醫生、護士及臨床心理學家等,會為合適的一般精神病患者進行全面評估,並制訂治療方案,但沒有統計專責治療這些患者的醫生數目、年資,以及每名參與計劃醫生負責病人數目。而專科門診分流制度下,會確保病情緊急、須及早介入的病人優先獲得治療,另會盡力採取措施紓緩前線人手緊絀。


醫管局自2015年起試行的精神健康診所,被指令前線醫生壓力爆煲,引發「逃亡潮」。


公院精神科專科門診輪候情況。(資料來源:醫管局)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離職醫生:計劃走樣 過半病人需長期覆診

精神健康診所試行兩年多,有曾參與計劃、現已離職的精神科醫生指,計劃原意是處理病情相對簡單、毋須處方複雜藥物的新症,「開頭的確有呢啲病人」,但運作一段時間後,「同一團隊裡面係咪有咁多咁簡單嘅新症?」他說,上級沒有硬性規定多少次診症內治癒病人,但當最輕微的新症已處理完,為繼續達到「清隊」目標,便要將相對複雜的新症納入計劃,所花心力超預期。

該醫生指,部份病情輕微的病人毋須服藥,可透過心理輔導等方法助其康復,但為數不多,「見幾次就好返」的病人只佔4分1;過半病人需長期覆診,個別病人要覆診10多次,「同普通新症無分別」。
他說,每名病人的病因和背景不同,須深入了解,曾有適應障礙的病人原來受過很大創傷;輕度抑鬱症亦可能因小時候受虐而起,「唔可以話輕度情緒病,畀兩粒藥就叫佢走」。他補充,因普通科門診可處方的精神科藥物有限,倘病人需要特定藥物,病情穩定後仍要在專科覆診。

私人執業的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說,診治過程首先要了解病人背景,再與對方建立互信,隨後的治療才會順利,這過程不易,所需時間也不一,難為個別病症的覆診次數「劃線」。一般而言,若有處方藥物,跟進時間較長,以輕度抑鬱症為例,理想情況下病人服藥個多月後情況轉趨穩定,仍要再觀察半年至一年才可停藥,期間持續覆診,「肯定不只4次」。

至於病情穩定的病人轉到普通科門診跟進,可否為精神科減壓,麥指,公院普通科本身的負荷不輕,加上精神科病人的治療需要醫生足夠熟悉其情況,由同1名醫生跟進整個治療過程較合適。
記者 袁樂婷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公院精神科門診最長等2年半 精神科醫生:病人或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公營醫療服務長期爆滿,當中精神科專科門診預約新症人數持續上升,於2016至2017年高達48,600人。據醫管局數字顯示,精神科專科的穩定新症輪候時間最長為2年半,即使政府已經在三個醫院聯網推出「精神健康診所」,疏導病情輕微的新症,但不少參與計劃的精神科醫生指工作量大增,壓力巨大,甚至有多名醫生因而離職,令人擔憂在新症不斷增加下,醫護人手不足所帶來的後果。

公立醫院精神科專科門診新症數字每年持續上升,由2012至2013年的47,200人,上升至2016至2017年的48,600人。根據醫管局資料顯示,去年精神科專科門診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最長為新界東的134星期,即約2年半;其次為港島西的125星期,即約2年4個月。而輪候時間最短的港島東亦要等44星期,情況嚴重。

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庾慧玲曾表示,近年獲轉介到公院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非緊急新症大增,於過去6個年度上升5成,輪候時間中位數亦較長,需要69個星期。求診數字趨增,但精神科醫生卻不斷流失。根據醫管局數據顯示,2017年上年度精神科醫生流失率為4.6%,較前一年度增1.2個百分點,整體醫生流失率為5.1%。

精神科醫生益力多醫生(筆名)接受TOPick訪問時指出,輪候時間過長,對病人來說只會錯過了治療時機。而精神科醫生不斷流失,餘下的醫生就只好處理他人的工作,工作量愈來愈多。以他自身為例,今年的工作量便增加了60%。

本來已經很忙,所以工作量增加後,只是迫員工下班後無償完成手上工作。

他再指,現時每間醫院的精神科醫生都不足,在沒有增加人手的情況下,政府卻訂下「減龍」目標,令醫院均增加了新症名額。在新症不斷增加但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即使醫院增加了一名人手,大家卻要多做幾個人的工作。他直言,若醫管局事事以這個方法去做,永遠人手也不足。

他認為政府應該多推動公私營合作,津貼病人看私家醫生用來減輕公營機構的壓力,也可以把病情輕的情緒病交由該計畫的醫生醫治。

現時精神科醫生平均一次門診(約4小時),會處理20至30名病人,即每名病人約會見8至12分鐘。如有病人情況較嚴重或不穩,則會最多約見20分鐘。可見精神科醫生的工作量在新症不斷增加下,只會有增無減。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做吳完
大媽吾好隨地屙屎。屙完屎要抆屎。 香港太多人。大陸佬  大媽吾好黎喇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香港醫生目錄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