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本港基建與民生 » 學校&教育制度 » 獨家:山景雙屍半年後交數 教局5年棄尋162失蹤學童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獨家:山景雙屍半年後交數 教局5年棄尋162失蹤學童
  • 屯門山景邨去年爆出母子雙屍悲劇,輟學六載的15歲少年疑伴母屍一周後餓斃。教育局承認經一年尋人不果後放棄跟進,備受抨擊,但一直拒絕公布同類失蹤學童人數。
  • 《香港01》引用《公開資料守則》,終迫使教局於雙屍悲劇半年後「交數」,揭發最近五個學年,竟多達162名小學及初中生失蹤,全被歸類為「無法跟進」,恐成悲劇翻版。
  • 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主席邵家臻指,問題非常嚴重,必須盡快尋回學童,又批評教育局失職,指會去信要求交代跟進情況。教育局表示,會重新跟進個案。
  • 輟學兒童系列 四之一

去年九月初,山景邨爆出母子雙屍案,案發單位家徒四壁,客廳地上有兩張床褥,估計為母子伏屍的位置。據報兩人被發現時床褥發黑,單位傳出惡臭。這宗悲劇引起廣泛迴響,教育局承認跟進失蹤學童工作不足,備受抨擊。(資料圖片/蔡正邦攝)




追問多月 教局遇《守則》終交數

山景邨一對母子去年九月初被人發現倒斃家中,當時已死去三至四星期,死亡的15歲少年梁文禮小四起輟學。教育局承認,尋人一年後因住址不詳停止跟進。外界質疑局方疏忽,導致錯失時機救人,亦憂慮仍有其他潛在個案。

悲劇後,《香港01》多次向教局追問同類失蹤學童人數,局方一直以「沒有統計資料」為由拒答。記者今年一月引用《公開資料守則》,終於迫使教局「交數」,揭發近5年多達162名學童失蹤。

《香港01》同時揭發,教局跟進失蹤學童程序有重大漏洞,在無發入學令亦無報警尋人下,就將個案列為「無法跟進」。



法例規定6至15歲兒童必須定時上學,但《香港01》揭發,近5學年竟有162名小學及初中學童失蹤,教育局從未公布,而且在無報警亦無發入學令下,就放棄跟進,這些學童及其家庭至今仍下落不明。圖為學童放學情況。(鄭子峰攝)

162學童人間蒸發 教局列「無法跟進」

根據教育局回覆,2011/12至2015/16五個學年中,每學年有約1,600至1,700名連續缺課7日或以上的小學及初中生,而各學年分別有28至45人失蹤(見下表)。五個學年平均計,每學年超過32名學童失蹤,小學與初中生各佔約一半。

以個別學年計,2011/12學年失蹤學童最多,共有45人。至於2015/16學年,教育局去年書面回覆工黨議員張超雄,指該年有約20宗個案,但局方最新回覆《香港01》,將該學年失蹤學童人數修訂為28人,較初公開的數字多出8人。

綜合五個學年,缺課學生總數約有8,100人,當中162人失蹤,佔缺課學生總數約2%。這些失蹤學童與梁文禮一樣,均被教局歸類為「因未能接觸而無法繼續跟進」。由於教局放棄尋人,這些學童及其家庭至今仍下落不明。

教局又指,沒有按學生缺課原因、時間及次數的分類統計數字。換言之,外界無從得知162名學童失蹤時間有多長,唯一可肯定的是他們再無入學,部分人更已失蹤數年。

本帖最後由 folee2008 於 2018-03-13 13:47:00 編輯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最近五個學年缺課及失蹤學生人數

學年缺課7日的小學及初中學生失蹤小學生失蹤15歲以下初中生失蹤學生總數
2015/16約1,600151328
2014/15約1,600151429
2013/14約1,600121426
2012/13約1,600142034
2011/12約1,700202545
5學年合共約8,1007686162

資料來源:教育局


失蹤學童未離港 情況與山景邨母子相似

根據《教育條例》,6至15歲的兒童必須定時上學。按教局指引,學生連續缺課的第七日,學校須向教局呈報,並與教局缺課組一同跟進。然而,該指引訂明,如學童「聯絡不上/失去聯絡」,毋須繼續跟進。

何謂「聯絡不上」呢?除了以電話、信件、家訪、聯絡親友和鄰居,教局亦會向入境處、社會福利署和房屋署核實,學童有否離境、是否社署個案及租住公屋。教局指,用盡上述方法無果後,才會考慮終止跟進。

由此推斷,上述162名學童及家庭失蹤時,均未離開香港,亦非社署跟進的個案,惟他們在社區突然消失。這些人間蒸發的學童和家庭,情況與山景邨母子大致相似,逐漸失去與社區的聯繫,面臨危機時外界無法施援。


教育局一直無統計輟學生的缺課時間及原因,導致社會缺乏資料探討輟學問題的成因、現況及解決方法。圖為屯門山景邨母子雙屍案事發單位,悲劇發生後書枱留下一張學童成績表;悲劇是否可以避免?資料欠奉下,探討輟學問題尤如瞎子摸象,教育局是否可做得更多?(資料圖片/蔡正邦攝)

邵家臻:去信教局要求交代

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主席邵家臻表示,失蹤學童多達162人,反映問題非常嚴重,這些家庭可能牽涉單親、新來港學童等需要特別關顧的問題,「當局家訪都找不到學童,可能是最壞的情況」,認為有必要盡快介入。

他批評,教育局嚴格規定學校及早呈報缺課個案,但局方跟進時,既不報警又不發入學令就當成無法跟進,漠視學童可能正身處窘境,實屬失職,「要求學校做時態度凶狠,自己跟進卻粗疏,輕易close file(結案)」。

邵家臻指,將會去信教育局,要求交代這162宗個案的跟進情況,又指教育局無統計輟學個案時間和原因的做法不能接受,「免費教育實施數十年,輟學問題並非今天才出現,缺課組亦非新成立,但無數字無資料,工作究竟有何成效?局方必須向公眾問責」。


《香港01》揭發近5學年多達162名學童失蹤,邵家臻批評教育局失職,將會去信要求交代這些個案的跟進情況。(資料圖片/吳鍾坤攝)

教育局:會重新跟進個案

就2011/12學年至2014/15學年,134名「因未能接觸而無法繼續跟進」的缺課學生,教育局發言人表示,會嘗試再透過不同途徑聯絡家長及取得學生資料,並繼續跟進。

至於2015/16學年的28名失蹤學生,教育局去年指會重新處理,記者早前查詢進度,局方維持去年說法,指正嘗試再透過不同途徑聯絡有關家長及取得缺課學生的資料,並會繼續跟進這些個案。


教育局確定接受教育是兒童的權利,不過一直無公布失蹤學童人數,這些學童與家長一同失蹤,不曾離港,亦非社署跟進個案;當教育局也放棄跟進,誰來保障這些學童上學的權利?圖為學童放學情況。(資料圖片/黃寶瑩攝)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雙屍案母子住公屋 教局認無求助房署尋人

去年9月初,山景邨發生母子雙屍案,事件引起廣泛迴響。在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會議上,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蘇婉儀承認,當年並無聯絡房署取得地址,以致未能找到兩母子,又指2013年已修訂程序,此後會向房署取得住址家訪。

此外,教局去年11月中書面回覆張超雄,指2015/16學年小學及初中約1,700人缺課7日或以上,當中70%已復課,至於餘下30%(約510人),教局未交代去向,僅指有約20人「無法跟進」,又表示無統計缺課時間及原因。


屯門山景邨母子雙屍案,15歲少年梁文禮及其48歲母親易順妹成為悲劇主角,揭出教育制度和社會安全網的重大漏洞;半年過去,當局和社會有否痛定思痛,汲取教訓?能否趕得及在另一宗悲劇發生前,做好補救措施?(資料圖片)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擴2- G12893xx
s1-Nov 2011, s2-Nov 2013,
s3-15/08/16, s4-18/08/16, 20號收信派映泉, 07/12/16派匙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冰山一角
平安 如意 健康 快樂!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獨家:小學個案十年倍增  學者:不適應學制童漸多
  • 學童壓力爆煲,輟學問題惡化。《香港01》獨家取得教育局數字,顯示小學輟學生由2006/07學年的322人,躍升至2015/16學年的668人,十個學年間增幅逾一倍。
  • 中大學者劉玉琼認為,愈來愈多學童不能融入「倒模式」主流學制,加上社會壓力逼迫,部分人難以承受而輟學,呼籲摒棄「讀大學是唯一出路」的想法,讓學童選擇自己的發展途徑。
  • 教育局表示,近年學生缺課的原因越趨複雜,涉及學習、家庭、心理等多種因素,局方已積極加強跟進,而政府亦研究在小學推行「一校一社工」政策,以加強學生輔導服務。
  • 輟學兒童系列 四之三







小學輟學人數佔比齊升 反映輟學年輕化

根據教育局定義,學童連續缺課七日或以上,就當成輟學,當中已排除轉校、離港、被判入男/女童院、死亡及患重病等個案。《香港01》向教育局索取過去十年數字,發現小學輟學個案持續增加(見上表),由2006/07學年的322宗,躍升至2015/16學年的668宗,升幅超過一倍;同期小學輟學率,則由0.08%增加至0.2%,升幅為0.12個百分點。

相反,初中輟學個案由2006/07學年的1,584宗,遞減至2015/16學年的1,098宗,十年間的減幅逾30%;同期中學輟學率則變化不大,2006/07學年為0.62%,2015/16學年微升至0.64%。

此消彼長下,過去十年小學至初中的輟學個案總數中,小學輟學生佔比由16.9%躍升至37.8%,而初中輟學生佔比則由83.1%跌至62.2%,呈現「輟學年輕化」趨勢。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中大學者:部分學生找不到讀書意義

研究本港輟學問題13年、一直跟進個案的中大社工學系專業顧問劉玉琼博士指,相較其他國家,本港輟學率不算高,增幅平均,但認為小學輟學生人數十年間增逾一倍,反映愈來愈多學童未能適應主流教育制度,情況值得關注。

她形容,主流教育制度單一,以考試主導學習,猶如機器倒模,「大部分學生係塞到入去(主流學校),又或者家長都塞到自己小朋友入去,你唔好理佢哋辛唔辛苦。」不過她指,具批評性、特殊學習需要等「三尖八角」的學生就未能融入,成為遭忽略的一群,「佢哋唔係無思想,唔係懶」,而是這代學生個人意識漸增,部分找不到讀書的意義,「為什麼要讀書?讀書有用嗎?」

她認為,教育制度其中一個大問題,是以成績為指標,例如部分學校設精英班,甚至有學校會按成績派卷,令表現一般的學生有很大的挫敗感,一旦他們於朋輩、家庭關係出現問題,就會較易不上學。她認為,以成績論成敗的社會風氣必須糾正,亦要確認讀大學並非唯一的前途保障,「人嘅前途有好多發展途徑,條條大路通羅馬。」


研究本港輟學問題13年的中大學者劉玉琼表示,觀察到愈來愈多學生不適應主流學制,找不到學習的意義,「多咗人問為什麼要讀書?讀書有用嗎?」(盧翊銘攝)

競爭文化成壓力 小五生憂難置業

不過,劉玉琼認為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教育制度內外的競爭及功利文化,不知不覺壓垮小學生。她舉例,不少家長將學校等級與子女的前途掛鈎,「入咩幼稚園升咩小學,升咩小學就會升咩中學,升咩中學就決定入大學嘅成數,每一步都緊要」,學生年紀小小,就意識到入不到名校,後果是「災難性」的。她甚至遇過有中一女輟學生的個案,早於小五起已開始質疑,讀書能否幫助向上流動,「佢(女學生)有次同我講,讀完書都買唔到樓」。

本港自1991年推行直資計劃,原意令學制更趨多元,但劉認為發展至今,卻解決不到主流學校以成績主導的單一化問題,「好多直資都係主流學校轉過去,但無改變過主流模式,只係彈性收生,而家長選校時,亦只會按主流價值觀去決定學校。」她認為有必要反思主流教育可如何改革,變得具彈性及多元化。


過去十個學年,小學輟學生人數增加逾一倍。圖為學童放學情況。(鄭子峰攝)

教育局:缺課原因愈趨複雜

對於小學輟學個案明顯增加,教育局回應指近年學生缺課的原因愈趨複雜並涉及多種因素,包括學習及社交上的適應、個人成長、家庭及家長管教的問題,也有因為身體、精神及心理等方面的問題。

局方續指,已積極加強缺課個案的跟進工作,會檢視處理缺課個案的方法與程序,並加強與其他相關部門的協作與溝通。政府亦研究如何在小學推行「一校一社工」政策,以期加強小學的學生輔導服務。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公屋申請速報系統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