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休閒天地 » 資訊站 » 國際新聞 » 地獄朝鮮「全拋世代」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1...3
支持鍵盤翻頁

地獄朝鮮「全拋世代」
擔心被車撞死,不如小心是否又想自殺

陳慶德
「厭世,是一種自嘲。」—吳承紘,《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

一日午後,與寫作《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作者吳承紘大哥,剛拍完Openbook閱讀誌專訪宣傳照,我倆順著女神編輯的安排,來到台北市區某間咖啡廳,繼續接受同是對孤獨議題感到興趣,《深愛食堂》作家兼訪談記者陳默安的文字採訪。

我們四人各自點了咖啡後,來到二樓找尋著位子。

午後的台北,窗外的天氣有點悶,沒有絲微涼風,就像台韓兩國年輕世代的心情與處境一般—悶,卻找不到出口。

「吳大哥,最近『厭世代』這個詞可真紅啊!連我自己上課,都會有意無意地跟學生提到這個詞!厭世啊!」找到位子,一屁股坐下來的我,熱情地跟吳大哥打著招呼。
「這也沒辦法,哈!現今台灣年輕人面臨到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等困境,不厭世也不行啊,就像你說的厭世啊!」吳大哥在我右手旁坐下,職業習慣般,隨手從後背包內,拿出蘋果Mac筆記型電腦與鋼筆,回了我一句。

初聽見「厭世」一詞,感覺似乎與我自己所關心的「地獄朝鮮」(헬조선)有所連結。我想這也就是為何,女神編輯刻意要安排這場訪談吧?看看韓國,想想台灣。眾所皆知,韓國當地自殺率「可觀」,只要隨便上網Google一番,都可以看到「自殺共和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中自殺率連續十幾冠王」等標籤,貼在韓國此國家身上—根據OECD 2015年的資料,韓國自殺率在OECD 35個會員國居第一名,且創下自殺率連續蟬聯13冠王(2003-2015年)最高紀錄,目前仍有望連任中。

數據指出,韓國當地每十萬人口將近會有25.8名輕生,比OECD會員國平均的12.1名多上兩倍,此「輝煌」數字一直是OECD會員國之最,甚至社會福利水準比韓國低的墨西哥,每年十萬名人口也才僅有4.8人自殺,一較之下,韓國當地自殺風氣令人不寒而慄。

韓國自殺地圖(上):窮苦老人用輕生擺脫「地獄朝鮮」
韓國自殺地圖(下):數據揭露「自殺共和國」的全貌
甚者,來到2016年,當地政府機關統計廳也指出,韓國當年度約有13,092人死於自殺,換算下來,平均每40分鐘就有一人尋短,每天有將近36位國民走上不歸路,相較起人們因發生交通事故所導致的死亡還要高,此社會所產生自殺現象,不讓人吃驚與擔心嗎?換句話說,生活在韓國,與其擔心會被車撞死,還不如擔心今天的我,是否會想尋短自殺。

然而,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自殺身亡死者的年齡層,以10到30多歲的青少年、青壯年族群為大宗,而曾經有過嘗試自殺但未遂的人數,是「自殺已成」的10到40倍,青少年族群這些「潛在試圖自殺者」,更是高達50至150倍之數據,自殺問題日趨嚴重。

韓國不僅僅自殺率高,也是OECD自殺率唯一「持續成長」的國家,從2000年開始至2012年的12年期間,自殺率數據整整增加了106%,因此不僅是台灣人,甚至其他國家人民對於「韓國是個自殺率極高的國家」此印象,似乎也無懸念,更無須置喙了。

然而,吳大哥針對台灣年輕世代所做的「厭世代」專題,甚至進一步提出「厭世」流行語,是否意涵著台灣年輕人自殺率也要跟韓國相拼呢?
平心而論,目前台灣本地盛行韓流,隨時隨地可以聽到韓國歌曲、吃到韓國料理,於台北街頭亦或著名觀光景點,也都可以輕易地看到,打扮光鮮亮麗的韓國觀光客歐巴歐膩—什麼都在學韓國,難道自殺也要學嗎?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好險,並沒有!

根據台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資料指出,自殺在2010年退出台灣國人十大死因之列,相較於韓國當地,自殺仍是位居全體國民第五大死因,比交通事故致死率還高,台灣情況則好上許多。

具體而言,2016年台灣共有3,765人死於自殺,相較於人口數多上台灣一倍的韓國,指數仍可說偏低;若在集中於台北大都會內,2016年台北巿則有308人死於自殺,換算成比率,每10萬人口中有11.4位自殺死亡,相較於韓國首爾,首爾則是呈現出雙倍偏高的23.0位。但「值得」慶幸的是,台北市是六都內自殺死亡率最低的縣市,首爾也是這般,比起當地忠北(32.8)、江原(32.2)、忠南(32.1)、釜山(27.2)、仁川(26.5)、大邱(24.2)、大田(24.8)、濟州(24.0)等地區都市,也是自殺指數最低的城市。

「但慶德,你可別誤會,這裡『厭世』的意思,可不是像我們傳統認知一般,悲觀的久病厭世,或者是人活不下去想要尋短之意,而是現在台灣年輕人自嘲的方式之一!」吳大哥解釋著他對台灣年輕世代精準觀察,所提出來的厭世一詞,「當然,會造成厭世的原因很多,首先就是經濟了,我隨便舉個例子,你就知道台灣年輕世代有多麼厭世了!我們台灣不是都是在說22K嗎?彷彿這樣的22k就跟現今台灣年輕人劃上等號,此制度原本是政府為了因應2008年金融海嘯衝擊所做出來的政策,而在2009年,教育部推出了《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定案,即我們現在常說的『22K方案』,此方案雖然立意良善,卻同時像是政府官方認證的企業給薪標準,在年輕人起薪上,硬是蓋上一層天花板,讓停滯多年的薪資成長,更是雪上加霜。」

22K,台幣2.2萬,如果用韓國當地匯率來換算,也才77萬韓圜左右,比起韓國88萬韓圜世代(88만원세대,折合新台幣約2.5萬)還慘。

韓版22k—由2007年由朴權日(音譯,박권일)寫作出同名的《88萬元世代》廣為流行,此書指出韓國年輕人領著低薪生活之現況—成年19歲的韓國年輕人,在職場上擔任非正職員工(即約聘制)人員,平均月薪約為119萬元韓幣(折合新台幣約3.4萬元),其中這些非正職員工,卻有高達74%以上的人,月薪僅有88萬元韓幣,且集中在20-30歲年輕人人口之中。

而之所以導致誕生韓國88萬元世代產生的主因,其中有很大的一項,即是「約聘制度」—韓國當地約在2007年開始實施約聘制度,當時公司行號依循此制度,約聘的員工約佔整體勞工數的36%;等來到2014年,雖降低來到32%,但此法規實施了七年,約聘人員卻僅減少了4%,可說成效有限。然而,更令人擔心的是,原來在2007年以約聘形式雇用的員工,在實習工作完一年後,轉成正職員工的比例大約是10%,但在此法實施之後,比例折半又折半降到3-5%。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約聘制度成了這些韓國88萬世代想進一步轉正職的最大絆腳石。

同時,對於韓國年輕人而言,約聘制和正職員工的差別,不僅僅是薪資和僱傭期限有無保障而已,更是牽涉到「福利問題」。大部份的韓國正職勞工,於職場上有將近97%的人加入國民年金,與98.9%的人加入健康保險福利設施,但約聘工自己要養活自己就已經有困難了,怎麼會有閒錢入保?亦或公司為了節省資金,會幫他們投保呢?

因此,這些約聘勞工「能」、「肯」加入保險的比例相當的低,只有三成左右—32.9%的人加入國民年金,38.3%的人加入健康保險行列。這樣換算下來,相當於三分之二的約聘勞工,無法享受到最基本的社會福利。

「這就如同慶德之前觀察到,韓國年輕人88萬時代一般!不是嗎?」坐在我們面前的陳默安,打開手機錄音App,放在我們桌前,同時拿出了紙筆,回應我們。「可是,我好奇的是,如果說台灣年輕人是厭世代,韓國是88萬元世代,亦或慶德曾經說過的『全拋世代』(亦或『N拋世代』),那麼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兩國年輕人的差異呢?甚至,如同吳大哥書中提到的,台灣是個習慣譴責受害者而非加害者的社會,再加上台灣有過一段『台灣錢淹腳目』的輝煌經濟時代,年長者往往就習慣以過去經驗,來批判當代這些年輕人,因此當出現青年低薪現象時,第一個被檢討的對象,往往是這些年輕人本身,而不是隱藏在背後的『加害者』與體制。隨便舉個例子來說,就像吳大哥書中提到的,這些領著低薪的年輕人,往往被長者教訓,就是因為不夠傑出、不努力,只會抱怨不求上進,所以才領22K,更不值得社會同情,不是嗎?說到這,韓國就沒有這樣的情況嗎?」

看起來年紀輕輕的陳默安,應該也是身為「厭世代」一族,對於自身的處境也有所徘徊,才丟出此問題—厭世代,除了是社會普遍低薪問題外,同時也寓含著世代差異,長者如何理解現今年輕人的難題,這樣的現象不僅存在於台灣,也存在於韓國。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受夠把過去價值觀掛嘴邊的「幹話世代」

「韓國年輕人越拋越多,對社會與時代的吶喊越來越大,但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不!」—陳慶德,《再寫韓國》

2016年年底,韓國年輕族群誕生了「全拋世代」(전포세대)亦或「N拋世代」(N포세대),意義如同字面所表示,20-30歲的年輕人宣告什麼都可以放棄,填入任何想放棄東西,形成一種當下行樂,對於什麼都不抱有理想,來描述他們自身所處的社會之困境,就像台灣厭世代一般,所喜歡的「小確幸」—把握當下的心態。這樣的一詞,收納了之前流行的「三拋世代」(삼포세대)、「五拋世代」(오포세대)到「七拋世代」(칠포세대)內所拋棄之物—戀愛、結婚、生小孩、人際關係、購房等有形可見的物質外,更是指向拋棄無形精神生活的自身夢想、希望等。

什麼都可以拋棄,遇到難關、過不去的關卡,「生命」不也就是一種可以拋棄的東西嗎?

人們想離開「地獄朝鮮」,其中一條路,就是再度投胎—自殺。

「沒錯的!厭世代之所以產生,成為一種台灣年輕人自嘲方式,除了低薪之外,其中還有一項主因,就是來自『世代不理解』,甚至進而產生對立。」吳承紘大哥回應著陳默安的提問,「現今厭世代所面臨的生存困境,有一個很大的難題還在於世代間的不瞭解,因為長者不瞭解厭世代的思考與生活方式,所以常把各式各樣的帽子扣在他們身上,但扣帽子人又卻往往用自己習慣的價值觀去評判他們,完全忽略這個世界已經和他們所習慣的世界大不同了。比如四年級生總喜歡拿『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來責難厭世代,認為就是年輕人不努力、不思進取,所以才會落到低薪境地,完全沒有考慮到台灣現今的時空背景,已經和過往時代截然不同了。」
「這就好比有些長輩,會說我們這些年輕人是草莓族、水蜜桃族一般,的確是很刺耳!」陳默安回應著,「就像我愛吃的咖哩飯,現在隨便都要一、兩百元起跳,老年人還在說以前十幾二十年前,只要百元以下就吃得到了!時空背景真的是大不同了。」

我噗嗤一笑,陳默安怎麼會這麼可愛地舉出咖哩飯的例子呢?是不是肚子餓了?

有趣的是,由這世代差異話題,讓我想到現代台灣「厭世代」的年輕人,又是如何看待這些世代差異不理解他們的長者呢?如果當代台灣年輕人是如同吳大哥所言的「厭世代」的話,那麼在這些厭世代眼中,誤解他們的人上一代恐怕是年輕人口中,經常出現的流行語—「幹話世代」吧。

幹話之所以為幹話,首先它異於「空話」,空話指得是一些天馬行空、不切實際之言語,簡單地說,就是一聽就知道做不到的事,諸如不想努力就想月入百萬,又或者「為什麼每天工作,錢還是那麼少,多麼希望有一天可以遇上一個高富帥又專情的『白馬王子』,或是含著金湯匙出身的『富家女』,不只是讓我少奮鬥30年,最好是『一輩子』啊!」有趣的是,聽者聽到這些「空話」的反應,大多會嘲諷說「你不要講空話了!」、「說笑ㄟ!」等,少有引起聽者情緒反應生氣之感,因為講這些「空話」,針對的還僅僅是話者「自身」的做夢、空想之語。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但「幹話」特質就大不一樣了,幹話多發自長者嘴上,且多針對晚輩「他人」而言,諸如「你們這些年輕人,就是不努力、不爭氣,所以才淪落這樣!」、「以前我沒讀大學,還不是賺得飽飽,買房又買車。」

然而,今日與吳大哥對談下來,亦或者在厭世代專題中,已經讓人們明顯注意到此世代差異的問題—這些長者是否曾有考慮過,台灣年輕厭世代所生處的「惡劣環境」呢?諸如,出身南部的我,小時候鄉下人家長者往往教訓小孩,都會提到「你要是以後不好好讀書,長大就只能去去撿牛糞賣!」—現在還有牛糞可以撿嗎?搞不好很多年輕人都沒看過牛了。

亦或「你就愛玩,不愛讀書,以後出社會,我看你就只能黑手修車的!」—但在現今「學歷貶值」、「學用落差」所造成的厭世風氣中,人有一技之長可以求得工作,真的不好嗎?

「你們這些年輕人,真是一代不如一代!」—與其說一代不如一代,倒不如說每個世代都「不同」吧?憑什麼用過往的價值觀,去衡量當今的價值觀且指責對方呢?這樣是否具有合法性、妥當性呢?


我想上述這些長者的幹話,年輕人應該常常聽到吧?如果上述這些話語還不夠「幹話」的,恐怕最切身貼近年輕人的生活,更有感地讓人家聽後,想「幹聲不斷」的,恐怕是諸如之前傳出的「功德台灣」、「台灣沒有一個過勞死,會死的都是身體有病」、「吃一個便當不飽,你不會吃兩個嗎?」、「台灣賤民不知道中國多進步」以及「年輕人低薪還一直出國去玩」等諸繁不及的幹話吧?

易言之,幹話之所以為幹話,有個最獨特的特質,即是「長者」所言之「現實」,多是針對的是「年輕他者」(多為晚輩,或是吳承紘所定義,於民國80、90年代出生的「厭世代」),且所言並未「安撫」到「聽者」,甚至讓人聽完這些話語後,只想應一句:「你說那什麼幹話!」—這就是幹話的本質,誤解厭世代的幹話世代!

韓國也有嗎?相近於「幹話世代」,應該是「386世代」(386세대)。386世代此詞,首次約出現在1997年1月4日《朝鮮日報》報導內,之後廣為流傳,指得是在1960年代左右出生(6),學籍學號是80開頭(8),等來到1980年,年紀大約為30歲人士(3),意思等同於台灣人口中的「五年級生」。而他們都經歷過韓戰後興起的出生潮,跟光州民主運動,對於韓國民主化推進有一定的助力。

然而,若是386年代「倚老賣老」的話,大多得不到現今韓國年輕人的認同。如同之前朴槿惠彈劾下台事件,其中不畏民意潮流、強力支持朴槿惠的4%鐵粉「朴愛會」(박사모,意即「愛朴槿惠的集會」,為박근혜를 사랑하는 사람들의 모임的縮語)即為一例。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根據我的觀察,當時與年輕人對衝的朴愛會成員,多屬50、60歲的成員,少見年輕人身影,而這些386世代的人,即經過朴正熙統治時期,他們懷念朴正熙那段漢江奇蹟的年代,患有「朴正熙鄉愁」,所以常常掛在他們口上的,即是:「這些年輕人不好好唸書,抗什麼議?別忘記今日韓國有此經濟盛況,可是我們386年代的功勞。」

而他們眼中,那些動不動就在每週六下午,就開始在光化門聚集、怒喊路過青瓦臺總統府的年輕人們,所舉辦的抗議的「燭火集會」(촛불집회),更是要不得,因為他們正是被「赤化」的國民。

「也不想一想,韓國現今會有這樣的輝煌成果,還不是托我們這些386世代的福,年輕人啊,真是不懂報恩啊!」

然而,另一方面年輕人想的則是,「都什麼時代了?還有赤化份子?」、「漢江奇蹟?都幾百年的事情了,真的像你們說的那麼厲害,怎麼國家會讓我們領到88萬元、自殺率頻升呢?」

腦海中,我突然浮起當初在韓國取材朴槿惠事件時,所聽到當地世代差異的對話。這不就好比類似,台灣厭世代與幹話世代的世代差異嗎?

386世代此詞之後,隨著人年紀增長,也衍生出「486世代」、「586世代」等詞語,亦或是直接以「86世代」,指稱這些本是386世代韓國長者;另一方面的,韓國年輕人則是自嘲為「全拋世代」。

「喔,採訪還順利嗎?」我們身後傳來清脆的男聲,轉頭一看,也是熟人,是過來關心我們文字採訪是否順利的陳夏民,他戴著頂帽子,露出一貫微笑與虎牙,咻咻而來。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不如辭職賣炸雞?你賺得比上班時還少

「都拚成這樣了,還是不行嗎?」—陳夏民,《讓你咻咻咻的人生編輯術》

薪水低,難道就不能自己出來創業嗎?

「畢竟台灣沒有像韓國,有三星、現代、LG、SK那種龐大的四大財閥,萬一不喜歡上下班,很多台灣年輕人都喜歡選擇出來獨自創業啊!像咖啡廳、早餐店或餐飲店等,台灣人不是很喜歡創業嗎?」我好奇問著吳承紘大哥,因為就韓國獨自創業的現象來看,是採取比較保守的態度。

根據韓國當地統計數據,2011年金融研究所的《五十歲以上自營業者增加現況和對應方案》報告書內言及,全韓國5,000萬人口約有459.2萬戶「自營業者」(자영업자)家庭,其中31.6%的145.1萬戶年收入約在2,609萬韓圜以下,折合新台幣約72.4萬元,等於一個月賺六萬台幣,而這些人被稱為「生計型自營業者家庭」。這其中自營行業,包含大家所熟悉的咖啡廳、炸雞店等連鎖店生意—看似自己當老闆賺很多,但扣掉一些人事成本、食材費用、場地租金、代言廣告費等基本開銷,其實店收入勉強可以維持生活罷了!

若舉自己獨資做生意的人為例,根據《憤怒韓國》一書內引用到的2014年統計數字,韓國獨資自營業者的月平均收入是77.4萬韓圜(約台幣2.2萬元),每個月工作25天,每日平均收入就是3.1萬韓圜(折合新台幣約885元);假設一天工作10個小時,每小時時薪相當於3,100韓圜(折合台幣約85元)。然而,這與2014年的最低時薪5,210韓圜(折合台幣約148元)相差甚遠。
而這還是最佳理想狀況下的推算,萬一客人減少,亦或發生影響店內生意的意外事件的話,恐怕收入還得往下減。最不幸的狀況,即是入不敷出,店內收入不佳呈現虧損情況,此時可就不妙了!因為根據2013年3月韓國統計廳和中央銀行所共同進行的《家庭金融福利調查》結果,有27.8%自營業者覺得生計上有沈重負擔;且根據金融監察院的數據,顯示出2014年到期一次清償不動產抵押貸款規模預計達到40兆韓圜(約新台幣1.1兆元),這之中絕大多數都是無力償還本金的低收入戶,特別是低收入戶家庭,即自營業者的負債比其他家庭還要嚴重。

就舉韓國人愛開炸雞店做生意之現況為例—根據韓國境內有名的KB銀行底下的「KB經營研究所」,以長達26頁的2013年報告指出,韓國當地約有250-300個炸雞品牌店,每年(2002-2011年)平均有七千多家炸雞店誕生,但同時也以平均5,013間店家數倒閉或歇業,且倒閉速度與間數仍持續增加,其中開炸雞店的創業的年齡層,多以30、40世代的青壯年輕人居多,分別佔了32%與33%。

然而,想靠自己創業開炸雞店來致富,恐怕是有一定難度的,因為韓國炸雞店生存年限,也僅僅好於建築與不動產服務,位屬高風險倒閉行業第二名,平均生存年限不到三年,一間炸雞店必須經營時間超過兩年七個月後,才勉強算是合格的店家。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再者,這樣的數據遠比其他「餐飲生意」店家,平均倒閉或歇業年限—3.2年更來得短促,且若跟其他非開餐飲業,如賣衣服、五金行、廚具等生意的自行創業自營戶相比,其倒閉或歇業的年限—3.4年也來得更短,且有高達49.2%的炸雞店,三年內都面臨到倒閉或歇業之經營危機。而加入大品牌底下的炸雞連鎖店,多少可以減低些風險,但是保障有限,大約也僅減少5-8%的比例罷了。

且最令人吃驚的是,開炸雞店創業的老闆,相較創業前的收入並沒有增加,反而平均還減少了將近9.15%的收入。這也難怪韓國年輕人想要自己出來闖一闖創業,得多想想多看看,持保守態度居多。

相反而言,台灣的創業企圖心比起韓國,就顯得比較高了。從美國華府研究機構所公布的2018年「全球創業精神暨發展指數」(Global Entrepreneurship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GEI)的資料即可看出,儘管台灣相較過往,於2018年137個評比國家內已經排名到第18,亞太地區排名跌落到第三,次於澳洲與香港,「創業企圖心」大減。而最輝煌的紀錄則是在2016年,台灣曾經取得全球第六、亞洲第一的佳績,相較於韓國,對於創業這選項皆持開放態度。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而在國內《遠見雜誌》與安麗事業共同做過的一項調查,首度將台灣放入調查國家,所提出《2016年全球創業報告》(Amway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Report,AGER)報告書內,指出台灣是全球人口中最想創業,同時也是卻最不敢創業的地方,因為當受訪者被問到「你認為創業是好的職涯發展嗎?」將近有70%的台灣人回答「是」,遠高過全球平均值56%。然而,再問到「你承擔創業的壓力決心」時,同意的台灣人比例只剩32%,35歲以下的人更剩下27%,遠低於全球平均的49%;但就整體而言,台灣受訪者有88%比例,對創業抱正面態度,高過77%的全球平均。其中,35歲以下的台灣人對創業正向態度更高達91%。

看來台灣人比起韓國人,更敢出來自己做生意了。
但是現今台灣創業現況,已非過往我們之前所想像的,吳承紘說了一句:「慶德,你這樣講就錯了,大家都以為台灣創業門檻低,但是倒閉的店家也多,你可別相信現在博士找不到工作還可以去賣雞排、珍奶啊,因為現在台灣創業門檻也越來越高了!厭世代著實辛苦。」

吳大哥指出厭世代年輕人如果想要創業,現實的嚴苛環境將使他們新創企業面臨強大生存壓力。如厭世代專題內提到的林宗弘研究,發現自從1997年之後,台灣的創業機會大幅衰退,且中小企業歇業的機率則大幅上升。最明顯的現象就是新創企業存活的平均資金資本額,已經從1990年代的新台幣400萬元,大幅提升到2013年的3,400萬元。同時研究也進一步發現,從1995到2015年,自營業者跟資本家隨著時間而減少,分別減少了5%和4%,顯示能創業後且存活下來的機率已經越來越低了,印證了「現在十個人創業,只會有一人會成功」的厭世風。

再者,也是吳大哥引用到的林宗弘統計,企業的「出生率」,即新創企業占所有公司的比例,從1992年的13%跌至近年來只剩約6%。且同時期企業的「死亡率」,則從3%上升至2008年的9%—自1990年代以來,不論是新創或是倒閉的企業大多都屬於中小企業,2015年雖然有98,507 間新創中小企業,但同時也有59,288家中小企業結束營業,從創業與倒閉的數據來看,顯然台灣過往引以為傲的中小企業,在這些年來的處境也並非太好,也漸漸改變結構了。

「台灣社會已經不再是我們過往所認知的中小企業型態了,現今創業門檻增高,新創事業生存率降低,這還真是台灣的一大隱憂。」吳大哥作出了結論。

聽完,我跟他都嘆了口氣。

但慶幸的是,台灣相較於韓國,除了我覺得社會風氣還比較舒服自由些外,只要問問來到台灣求學工作的韓國朋友,為什麼喜歡台灣?亦或為何選擇來台灣?一定會聽到的答案就是「台灣自由,不用太在意人家的目光」—這也就是我常說的韓國人的自信心,多建立在他人的目光上。

舉例而言,大家都知道韓國流行「整型」外,「相親風」也大為盛行,而在中介人安排雙方相親時,要求對方所填寫的表格,除了姓名、本籍、出生年月日、學歷、工作等基本資料外,還有最必須且最重要的,即是「年收入」。

說到底,決定雙方素未謀面相親人士是否要見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條件之一,就是「當下」的年收入?誰都不希望,花了一筆不少的費用,請了中介人介紹的對象相親,還是一位無法照顧自己、共同扶養家庭的對象吧?當然年收入月高的人,越容易受到對方青睞,遇到的對象當然是越好的,這即是社會「貧富差距」縮小的寫實版。

因此,若是接著低薪、世代理解差異,與創業艱辛現象而來,「貧富差距」(빈부격차)也是造成厭世族誕生的因素之一。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韓國受薪階級30%生活在貧窮線下

「曾經擁有快樂幸福,是什麼時候的事了!」金素月(김소월,1902-1934),〈秋天的早晨〉

目前全球的貧富差距有多麼嚴重呢?

根據《21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Thomas Piketty)見解,在他參與的「全球不平等實驗室」(World Inequality Lab),串聯了70個國家、超過百名研究者,出版的首份《全球不平等報告》內,大膽預言人們如果再忽視全球目前收入、財富集中化的趨勢的話,到了2050年,全球前1%富人將擁有全球40%財富—這即是明顯的全球貧富差距極端現象。

儘管,此份報告並未提及到台灣,但根據WID資料顯示,台灣前10%富人仍掌握全台灣36.4%的收入,與他主要研究的歐洲國家相近。更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前10%富人收入集中情況,雖不嚴重,但若與1980年代相比,比例仍是增加了13個百分點,而同期間的歐洲才僅僅增加4個百分點。從貧富差距惡化的「速度」來看,台灣不輸給亞洲其他國家,諸如新加坡、韓國、中國等國。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1...3
支持鍵盤翻頁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請按此瀏覽"重點帖子"!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