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本港基建與民生 » 公私營醫療 » 骨科淪「重災區」平均要等2.5年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骨科淪「重災區」平均要等2.5年
瑪麗醫院骨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增至103周,每日都有大批病人擠在候診區。 李錦鏵攝 (蘋果日報)




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再惡化。醫院管理局最新數字顯示,八大專科穩定新症輪候時間進一步延長。骨科繼續是「重災區」,七大聯網平均輪候時間近兩年半;當中,瑪麗醫院所屬的港島西聯網過去半年的輪候時間更飊升共25.6%,達103周。另一「重災區」九龍東眼科門診,亦創下164周的輪候新高。有骨科醫生表示,人口老化加上前線醫生流失,令醫生處理專科病人壓力更巨大,若醫管局坐視不理,隨時引發新一波離職潮。
醫管局每3個月更新專科門診輪候數據,讓病人參考穩定新症大概排期時間。7月數據顯示,除了婦科外,內、外、兒、骨、眼、耳鼻喉及精神科門診的聯網平均輪候時間均較4月差。當中,骨科門診輪候潮仍最嚴重,平均需等120周,即2.3年。新界東骨科情況最差,達170周,較4月的176周稍為好轉;其次是九龍中聯網的142周,亦較4月稍有改善。
情況相對較好的港島西聯網,輪候時間卻不斷飊升,由1月的82周增至7月的103周,升幅25.6%。該聯網只有瑪麗醫院提供骨科門診,翻查醫管局提交立法會特別財委會資料,去年4月1日至12月31日,該院接收7,605宗骨科新症,是收症最少的聯網,只及同期全港82,183宗新症的9.3%。不過瑪麗的新症有74%屬所謂穩定新症的「例行個案」,比率僅次新界西。
香港大學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方欣碩表示,近半年較多患慢性骨科痛症的病人輪候瑪麗骨科,相信是令輪候時間增加的原因之一,「如果係骨折嗰類急嘅症,(仍能保持)幾個星期內一定有得睇。」他認為現時情況已是「極之不合理」,但相信當區即將面臨人口老化,預料輪候數字長遠會繼續上升。
根據立法會資料,過去兩年港島西骨科共有5名駐院醫生離職,流失人數與其他聯網相若。方欣碩則認為,離職的乃每日在前線「睇症睇門診」的醫生,其他同事難以完全分擔他們的工作;他又指,不少同事也是港大醫學院教職員,需要肩負教學、臨床研究等職務,「例如我而家每星期做90至100個鐘,其實都有八成至九成時間係做醫院工作...不過做得醫生就預咗,唔可以郁啲就話辛苦。」但他認為前線醫生流失,對於中層如副顧問職級醫生帶來的壓力最大,也最易萌生去意,希望醫管局著力補充人手及挽留人才。
除了骨科,內科及眼科門診的輪候潮亦更趨明顯,九龍東眼科更升至164周的新高,較「第二名」九龍中的97周多近70%。
記者 于健民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公院專科每次覆診耗時大半日 病人:等到忟!
瑪麗醫院骨科或同層內科門診今早有過百人候診,環境擠擁。 李錦鏵攝 (蘋果日報)

張先生展示自己下次覆診預約已排至明年1月中。 李錦鏵攝

患膝退化的伍女士稱近年覆診期已延長至最少9個月。
公立醫院專科再爆輪候潮,瑪麗醫院所屬的港島西聯網,骨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半年內飊升25%至103周。記者早上走訪瑪麗醫院專科門診部,發現近百名病人擠在候診區輪候骨科或同層內科門診,頗為擠擁。有病人表示,除了覆診期長,候診時間也動輒逾3小時,坦言「等到炆」;亦有病人表示,對太太獲安排的覆診期為30個月後的2020年底感到無奈。

病人張先生昨早於瑪麗候診,他表示兩年前因工作導致右手筋膜及頸部勞損,首次看症需等近1年,其後也最少每半年方可覆診一次。他又稱,太太上星期曾因腰痛到急症室求診,雖獲安排轉介至瑪麗骨科門診,但覆診期為30個月後,即2020年底,直斥「梗係等得耐啦!但(輪候時間的長短)又唔係我話事。」他又稱,因負擔不起私家醫院的費用,故太太即使要忍受兩年半腰痛折磨也無可奈何。
因膝退化而需長期覆診的78歲伍女士則表示,近年覆診期最少9個月,比以前約半年長得多。除覆診期長,她又對每次覆診的候診時間也動輒逾3小時感到不滿,因為期間無法抽身去餐廳飲食,「真係等到炆。」
記者 羅智堅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睇年纪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香港醫生目錄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