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生活逼人,公屋上樓無期,過渡性房屋或許成為劏房戶脫離惡劣居住環境的出路。現時坊間有團體改建閒置宿舍、閒置私人單位作為過渡性房屋,但閒置學校改建成過渡性房屋至今仍未有成功例子。60多位來自觀塘、荃灣、葵涌、土瓜灣及深水埗的劏房街坊帶著小朋友參與由全港關注劏房平台、香港規劃師學會及間築社舉辦的「廢校大改造 – 過渡性房屋民間規劃工作坊」。參加者反應熱烈,一家大小落手落腳在真實的校舍設計了6個過渡性房屋方案,共同打造一個個理想的「家」。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組織幹事陳穎彤表示,平台一直提倡改建閒置學校作為過渡性房屋,去年更提出全港首個方案 – 利用九龍灣閒置學校聖約瑟中學改建的侖居計劃。她認為民間已籌備方案多時,計劃成熟,現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只要政府提供土地及資源,就能令不少劏房家庭受惠。然而,特首林鄭月娥兩份施政報告及六招新房屋政策提及不同的過渡性房屋措施,惟閒置學校改建過渡性房屋卻無寸進。她更批評特首林鄭月娥的「明日大嶼」願景填海計劃需時,遠水不能救近火,無助紓緩劏房家庭的困境,建議林鄭勿做「大嘥鬼」,應優先善用閒置土地及校舍改建過渡性房屋。
參與活動的葵涌街坊陳先生(化名)剛開始以單身人士身份輪候公屋,現居於60呎的板間房,居住環境惡劣,按現時公屋「配額及計分制」的要求推算,估計要多等20年才能得到首次公屋編配,上樓遙遙無期,故希望入住社會房屋改善居住環境。他批評現存過渡性房屋數量不足,葵涌區更未有社會房屋供應,希望「區區都有過渡性房屋」,基層街坊不需要因為入住社會房屋而轉校或轉工,維持現有生活。
另一位荃灣街坊魏女士與就讀K1的女兒住在100呎的劏房,申請公屋3年,她表示現時居住環境狹小,女兒只能在地面及床上做功課及玩耍,不利學習和發展。所以她在設計方案中加入兒童遊玩閣及做功課的地方,讓小孩能夠有足夠的活動空間發展。
活動當日,立法會議員尹兆堅、邵家臻以及「非常香港」創辦人資深建築師羅健中亦有到場聆聽街坊想法,並給予回應及建議。
參與了工作坊的立法會議員尹兆堅表示自己曾住劏房,覺得感同身受,街坊的建議很好,很有創意,他們的想法應用了不少生活智慧。他認為改建學校作過渡性房屋是好的選擇,因改裝容易,學校設施配套亦充足,他希望過渡性房屋不會只聞樓梯響,會與街坊一起迫使政府回應。
另一位立法會議員邵家臻則稱「改建閒置舍做過渡性房屋真係唔係吹水」,下星期將會與尹兆堅一起出信邀請發展局見面,將不可能化成可能,具體落實有關方案。
而「非常香港」創辦人資深建築師羅健中指劏房街坊及小朋友很有創意,很專業。他認為廢校很適合作過渡性房屋,在技術上絕對可行。他感謝街坊的提醒,從街坊的設計及分享,反映房屋不單止是呎數大小,理想的居住環境更包含左鄰右里關係和社區互助。他認為除了街坊參與外,社工的工作亦很重要,期望通過一起參與建立更美好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