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休閒天地 » 資訊站 » 港澳新聞 » 【吞嚥困難】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支持鍵盤翻頁

【吞嚥困難】
不忍插喉食糊仔 媳婦煮軟餐 助奶奶重拾進食樂
blob:https://www.hk01.com/9fa5be3a-fd3e-47db-87d9-f334b418dc75
「喺醫院見到一位婆婆,工人姐姐餵緊佢食嘢。本來好地地,一濁親,叫醫生,然後就冇得救。你諗吓喺醫院都救唔到,屋企點算?」照顧者黃太憶起在醫院見到的情景,至今仍有餘悸。

黃太奶奶今年83歲,患柏金遜症及認知障礙症,兩年前吞嚥機能退化,需改吃「糊仔」。奶奶一度拒絕進食,即使肯食,也常無法吞嚥,「谷到成塊臉紅晒,好驚要打999。」

不插喉、不吃「糊仔」,奶奶始終要吸收營養,可以怎辦?黃太決定為奶奶製作軟餐。「奶奶食多咗嘢,仲重咗。」她一邊餵奶奶吃「軟餐」,一邊說。

攝影:高仲明、錄影:楊凱力、剪接:譚耀安

(此為【吞嚥困難】系列之一)

問奶奶還記得去過些什麼地方,她說不出口,柏金遜症及認知障礙症令她說話有困難,只能發出「嗚嗚」的聲音。

患柏金遜症及腦退化

北京、日本沖繩、上海、泰國、南韓……由孫女出生那年起,黃太一家每年都會帶奶奶最少去一次旅行。那時奶奶沒有任何長期病患,「牙力」、「腳骨力」十足,六、七十歲仍能登萬里長城,吃盡各國美食。

健康體魄,在八年前一次跌倒,傷及盤骨後改變。「好似啲人咁講,(長者)跌一跌啲病就來。」手術後,奶奶走路不成問題,但一、兩年後,身體漸退化。她走路愈走愈慢,無力蹲下,更易被人撞跌,最終要以輪椅代步。奶奶也漸變得無記性,失去了語言能力,「一開始係講句子,之後講詞語,最後連字都講唔到。」

至今奶奶需要以輪椅代步,但黃太一家人仍希望帶奶奶外遊。(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退化快 吃飯難 

經公立醫院老人科醫生評估,奶奶確診柏金遜症及認知障礙症(又名腦退化症)。醫生只跟黃太一家說,奶奶的身體會愈來愈差。卻未料到,退化的速度如此快,更沒想到連進食也有困難。

以往一家人同枱吃飯,奶奶半小時左右便完成用膳,還會幫忙收拾碗筷。後來,雖然奶奶仍能動手吃飯,但抬手的動作愈發艱難,愈吃愈慢,需要改吃「碎餐」。「為咗令佢方便啲,食快啲,會剪碎啲食物。一開始只係一嚿剪成兩嚿,之後三嚿,愈剪愈碎。」黃太說。

奶奶身體轉差後,黃太一家仍希望再帶奶奶去旅行。籌備已久,兩年多前的暑假,一家人連同傭人姐姐一起到台北遊玩。不過旅途中,奶奶的假牙多番脫落,即使用固定劑亦無法黏實,原來奶奶的口腔肌肉已無力承托假牙。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由「碎餐」改吃「糊餐」。


你能說出這一碗綠色的「糊仔」,由什麼食物攪拌而成?是倉魚、菠菜及白飯。「糊仔」模糊了食物原有的味道及形狀,令長者失去食慾。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碎餐變糊餐 失進食樂趣

「糊餐」,俗稱「糊仔」,造法簡單,只需將煮熟的餸菜攪爛,再拌勻在一起。不過,這一碗濕濕潤潤、溶溶爛爛的「食物」,不論味道或賣相也極不討好。「我覺得似垃圾,幾樣食物撈埋一齊,好怪。」連黃太也吃不消,何況是當時已年屆80歲、吃過珍饈百味的奶奶?

黃太與奶奶相處近二十年,她憶述,奶奶年輕時愛吃,胃口不俗,吃自助餐時比他們吃得還要多。奶奶更愛吃一款潮州特產的鮮魚,經常親自下廚煮食。但轉食「糊餐」之後,黃太很少煮魚肉,最多只會煮三文魚、龍脷柳等無骨魚塊。「大魚係好食,但我驚唔小心挑漏咗條魚骨,佢吞咗入口又講唔出口,鯁親咁點算?」

奶奶的胃口漸漸變差,更會拒絕進食。「就算入面擺嚿三文魚,你都唔知係三文魚;就算擺嚿龍躉落去,你都食唔到係龍躉。所以佢唔鍾意食,就會吐出來。」黃太與傭人姐姐每頓飯要花上更多時間餵食,但奶奶始終吸收不多,導致缺乏營養,體重更由120磅,跌至100磅以下。

「小朋友都係糊仔,老人家又係食糊仔,好似一樣,但小朋友未食過嘢,但老人家咁多年食過好多嘢。」照顧者黃太說。

吞嚥困難恐奪命 家人堅拒插喉

奶奶不但失去了進食的樂趣,也失去了進食的能力。去年起,奶奶吃「糊仔」時經常無法吞食,「成日會噴嘢,噴到周圍都係,食到成塊面谷到紅晒。」

醫生指奶奶有吞嚥困難,建議插胃喉吸收營養;醫院轉介的言語治療師卻指,奶奶的咽喉仍能活動,認為可以繼續有口進食。最後他們一家拒絕為奶奶插喉,「食到就食,唔想佢辛苦,同埋失去食嘢能力同樂趣。」

不過,一日三餐的膳食如何解決?黃太無奈表示,當時不知有何應對方法,醫生及言語治療師亦沒有推介,只能繼續餵奶奶食「糊餐」,但每一次都非常小心和心驚膽跳。「好驚佢濁親之後就『咩咗』 (意指去世)。」

吞嚥困難

根據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吞嚥研究所的資料,吞嚥困難有機會引致「落錯格」、「濁親」,即食物錯誤進入呼吸道,而非咽喉,造成吸入性肺炎,嚴重時會致呼吸困難,甚至死亡。

吞嚥困難的患者日常會經常流口水,口齒不清,拒絕進食,舌頭萎縮,下顎周圍肌肉亦會緊張僵硬,亦有機會持續性地發高燒,體重下跌。進食時,他們亦需要較長時間咀嚼或吞嚥,食物或會從口中流出,或殘留在口腔內。

吞嚥困難不止是長者才會患上,手術治療後的副作用亦有機會引致。據醫管局出版的《舒緩餵食資料手冊》,中風、認知障礙症、柏金遜症、及口部、咽部、喉部的癌症等,都是吞嚥困難的常見病因。

黃太說,奶奶本來連水、粥等,也無法直接吞食,但變成軟餐便可食用。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還原食物色、香、味 助有口進食

奶奶受苦、黃太徬徨的日子維持了很長時間,直至「軟餐」的出現才為她們帶了曙光。

記者訪問當天,黃太為奶奶「烹調」三道餸菜——沙薑雞、三文魚、南瓜,以及白飯及椰青水。吞嚥困難的患者連水都難喝到,難以想像奶奶可以直接食用這些餸菜。原來,食材會經過一輪「軟化」,最終會變成「啫哩」狀。

記者試食 口感像慕絲

記者曾試食軟化後的南瓜,口感有點像慕絲、薯蓉、芋泥,不用咀嚼,大約五秒便會在口腔中融化,然後「滑入」喉嚨。不同於「糊仔」,南瓜「軟餐」看起來仍像南瓜,仍能嚐出南瓜味。

1.煮熟餸菜,抽取食用份量。(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 切碎或剪碎餸菜

3. 放入攪拌機,加食物酵素膠化劑及食水,攪至順滑沒顆粒

4. 倒入鍋中加熱,不停攪拌至沸騰,呈起泡、離水狀

5. 可直接食用;或倒入模具塑形,待凝固後食用

軟化秘密:酵素膠化劑

軟化效果,全因食物酵素膠化劑。酵素能在保持原有味道下,轉變食材質感,加上食物模具的塑型,能大致還原食物形狀。也即是說,吞嚥困難的患者,可以以另一種方式享用任何食物,不論是湯圓、牛扒、叉燒飯……

「我都煮過點心、乳鴿、葡式炒飯,奶奶仲食好多添!」黃太說,奶奶現時每頓飯能吃約500毫升的「軟餐」,胃口比以往吃糊餐時大有改善,體重亦有上升。

現場所見,奶奶被餵食時會東張西望,少有張開口,吞嚥時會扁嘴皺眉,動作有稍稍吃力。黃太笑言婆婆表現「唔乖」,吃得不多,但着記者細心留意,婆婆的咽喉有在上下緩慢郁動,有在吞嚥進食。

什麼是「軟餐」?

目前本港並沒有一個針對「軟餐」的統一標準,「軟餐」市場亦不算蓬勃。但近年有不少團體引入不同類型的「軟餐」,為長者帶來進食選擇。

例如,聖雅各福群會研發外型精緻的按壓軟餐杯,有肉類、魚肉及蔬菜等味道,只需加熱及倒入醬汁即可食用。

而黃太使用的食物酵素沖劑,則由本地企業「文化村」從日本引入。企業還代理另外兩款「軟餐」產品,包括液態飲料增稠劑,及軟化食材的木瓜酵素。

將近50歲的黃太與奶奶朝夕相對近20年,明白飲食對奶奶的重要。

照顧者:要給老人家多個選擇

奶奶今年83歲,黃太也年近半百。她說,除非奶奶完全失去有口進食的能力,才會選擇插喉,否則會讓奶奶在餘下日子有口進食。但每餐飯需額外花上半小時製作「軟餐」,對照顧者而言,壓力或不少,會何還要堅持?

「飲食好重要,如果我係佢,我都唔想食糊食,唔想插喉。如果我能夠咬到嘢,都想嘢食係分返開,唔好撈埋一堆。我自己都唔會擺幾樣野一齊放入口食,畀着你都唔會喇?」是尊重,也是因為將心比心。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日本着重長者尊嚴進食 日軟餐商:港院舍可做得更好

日本安老院舍的長者在女兒節時,會得到一份怎樣的膳食?答案是一份四格便當,內裡有三文魚扒、漬物、蔬果、糕點和甜品,還有一碗熱飯,上面更鋪有蟹籽和蛋碎。食物是果凍狀的,入口即融,有吞嚥困難的長者也能吃。不止是節慶時的特別餐才會這般精緻,當地老人機構日常供應的軟餐看起來也十分開胃,遠遠不同與本地院舍供應的濕淋淋碎餐或糊餐。

日本軟餐公司代表山崎昇(Noboru Yamazaki),本月初抵港出席一個有關吞嚥困難的研究會。當他分享上述當地老人機構餐食時,在場的院舍護理人員、照顧者、相關業界人士,無一不驚嘆,亮起羨慕的眼神。

大家都想知道香港何時才能像日本一樣,為長者或吞嚥困難人士提供更「人道」的膳食。山崎分享了當地政策、院舍經驗及國民心態等因素,最後寄語:「希望其他國家不需要跟日本一樣,走了20年才能達到目前的狀態。」

攝影:高仲明

(此為【吞嚥困難】系列之二)

本地院舍多為有吞嚥困難的院友餵食糊餐,但糊餐的外貌及味道也不太討好。 (資料圖片)

為什麼這些人被插喉?他是真的不能吃嗎?還是怎麼樣?
山崎昇 日本軟餐公司總經理
多次來港考察 感院舍不重視飲食

這其實不是山崎昇第一次來港分享。他是日本軟餐公司FoodCare Co., Ltd 的市場企劃部總經理,也是日本攝食.嚥下復健學會認證士,及日本介護食品協議會普及委員會會員。為推廣軟餐文化,他自2014年起每年來港兩三次,亦曾經多次到香港、台灣、新加坡、中國內地等亞洲國家地區考察。

香港地少人多,他曾經到過本地安老院舍,感受過那份與日本明顯不同的擠逼,同意一時三刻難以改變。但他看到大部分有吞嚥困難的長者院友都要吃糊餐,甚至直接被插喉,始終覺得可以努力做得更好。

「感覺反正長輩有營養就好,(香港)院舍不太重視飲食,所以每次看到香港這個情況,都會想『為什麼這些人被插喉?他是真的不能吃嗎?還是怎麼樣?』」山崎透過翻譯表示。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長者院友不能有口進食的情況有多普遍?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吞嚥研究小組曾在2013至2015年,電話訪問34間安老院舍,發現有六成院友有不同嚴重程度的吞嚥困難,需要進食經加工食品,如碎餐及糊餐。

這些院友中,有24%需要別人餵食,有7%更不能用口進食,要用喉管餵食。研究更推算,本港有約45,800名安老院友有不同程度的吞嚥困難。

吞嚥困難可引致吸入性肺炎,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數字,2017年約有13萬人因肺炎或吸入性肺炎而死亡,是整體約一成。山崎指,日本社會近五年對吞嚥困難的認知愈來愈高。

日本介護食物分門別類 香港仍未有統一標準

軟餐在香港並未普及,吞嚥困難的長者或病人一般只能吃流質狀的「糊仔」或碎餐。山崎認為,或許是因為資訊不足,香港市民不知道在糊餐及插喉之外,還有其他選擇。

在同樣面對嚴重老齡化的日本,攝食.嚥下復健學會在2013年推出「吞嚥整食分類」,將吞嚥食品分為五類(0-4級),包括可用牙齒壓碎的食物、可用舌頭及顎間壓碎的食物,糊狀、泥狀、增稠狀及果凍狀的食品,讓醫療、老人機構等有相同標準制定飲食。農林水產省在2017年進一步推出「Smile Care Food」標籤,將市場上的介護食品分為三大類(適合有吞嚥困難的人、適合有咀嚼困難的人、及正常飲食但需補充營養的人),讓有不同吞嚥需要的人士挑選。

日本農林水產省推出「Smile Care Food」標籤,仔細分類市場上的介護食品。紅色標籤適合有吞嚥困難人士,黃色標籤適合有咀嚼困難人士,藍色標籤適合正常飲食但需補充營養的人。(日本農林水產省圖片)

山崎表示,日本政府推出多項措施,鼓勵有口進食。例如嚴謹的醫療評估,確定長者或病人完全不能有口進食後,才能插喉。制定措施除了希望減慢長者退化速度、減低醫療成本外,亦希望長者能夠活得快樂。

「有口進食後,會知道自己有吃東西,吃飽了,會想下一餐要吃什麼。如果用喉管吸食,不會有飽的感覺,根本不覺得有吃東西,不會想下一餐吃什麼。完全沒有開心的感覺,腦袋亦沒有活動,整個身體也沒有運作的感覺。」山崎說。
日本吞嚥相關食品市場

目前日本65歲或以上人士達3,557萬人,佔人口比例28.13%,人口老化問題嚴重,相關市場亦應運而生。山崎說,日本的吞嚥困難人士在15年前主要進食糊餐,但現在已有不同類型的軟餐食品出現。他所屬的FoodCare Co., Ltd,亦成功首創酵素膠化劑並申請專利,至今同類型市場佔有率達75%以上。主流食品公司,如吉野家集團、丘比集團等,都相繼加入介護食品市場。在2017年,高齡人士的食品市場達1,597億日元,而機構供餐市場更高達1兆1,594億日元。

港式餸菜也可變成軟餐。利用酵素膠化劑製作的叉燒軟餐,既保留叉燒外型及味道,亦將口感變軟成果凍狀,令長者及吞嚥困難者都能享受美食。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好好尊重這批人,幫他們謀取有尊嚴的生活。
山崎昇 日本軟餐公司總經理
戰後建設社會一代老去 日本教育大眾尊重長者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山崎已去世的嫲嫲亦有吞嚥困難,他在小時候曾想過如果能開發讓嫲嫲吃感到舒服、美味的食品,是一件美好的事。

長大後,山崎在2001年加入現職開發軟餐食品的公司,那時他不過25歲。當時日本的老年人口比例為17%,政府剛剛正式實施以高齡人士自立援助為本的介護保險制度,他被這樣的社會氛圍吸引,決定投身銀齡產業。「在日常看到四處都是老人家,會覺得要對長輩好一點。」

這份心意不是橫空出現的。日本在二次大戰後出現經濟蕭條,但到1960年代再次起飛,創造「經濟奇蹟」,山崎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成長,有報答長輩的心態。「當時有一批年輕人非常努力,才把日本經濟完全拉起來,變成全亞洲第一。那些從戰前到戰後、到現在還在活着的人,就是現在所謂的高齡者。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好好尊重這批人,幫他們謀取有尊嚴的生活。」

山崎已去世的嫲嫲亦有吞嚥困難,他在小時候曾想過如果能開發讓嫲嫲吃感到舒服、美味的食品,是一件美好的事。

老人院一天裡最期待吃飯

日本院舍曾做內部調查,發現大部分院友最想吃的食物都是壽司,山崎問:「香港的長輩會是什麼?叉燒?」

他深信讓長者有口進食,吃好吃的食物,是基本尊嚴。「問問老人家,在家裡、在老人院一天裡,最期待的事情是什麼?幾乎都回答是吃飯。」他認為,長者體力有限,多數時間只留在家中,沒有太多娛樂,吃飯已是最重要的事。加上長者年輕時有吃美食的習慣及經驗,到老了也想吃得好。「長輩餘生可能剩下10年、20年,能吃飯的次數更少,一定要在能吃的時候,吃好吃的東西,畢竟曾經享受過。」

日本院舍在特別節慶時,為吞嚥困難院友提供的軟餐膳食。山崎說,只要院舍介護人員多加練習,便能做出精緻的軟餐。(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老人院舍有強烈欲望想改變長輩的飲食生活,就會排除萬難推展事情。
山崎昇 日本軟餐公司總經理
「老人院若想改變就會排除萬難」

要成功改善長者及吞嚥困難患者的膳食,山崎認為最大推動者不是政府,而是院舍。「最重要還是在於機構、老人院舍有強烈欲望想改變長輩的飲食生活,就會排除萬難推展事情。」他說日本的院舍只需額外加聘一名員工,負責將膳食煮為軟餐,成本不會增加太多。而且院舍都很願意到相關學會發表飲食照顧的經驗,影響其他院舍學習,「機構會引以為傲,跟人家講,我們家餐食做得很好。」

山崎今年43歲,他說自己最多能活多40年,一天能吃三餐,發現能吃飯的時間也不多,所以更想每一餐都吃得好。

借鑑日本 香港如何改善長者飲食質素?

日本用了20年時間,成功改善吞嚥困難者的膳食。山崎說,日本較其他國家早經歷人口老化,多年來沒有他國經驗可以取經,所以到現在,很希望以他們的經驗,幫助其他飲食文化相近、同樣面對人口老化的國家,「讓其他國家不需要跟我們一樣,走20年才能達到目前的狀態。當大家知道有其他選擇,才能改變整個社會風氣跟文化。」

據統計處2016年數字,香港長者人口佔總人口16.6%,正是日本2000年時的水平。統計處更預計,到2036年,本港長者人口會由116萬上升至237萬。到底香港能否參考日本的經驗,用更短時間改善長者的飲食需要?還看政府、院舍、民間的各方面配合。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105歲母不吃喝 言語治療救活她 兒:不要母插胃喉

82歲兒子Paul每逢到院舍探望105歲的母親淑芳,都會帶一包糖果,作為她乖乖進食的獎勵,「對於我嚟講,每餵佢食一啖粥仔,都係一個福氣。」淑芳是認知障礙症患者,十年前中風,三年前開始出現吞嚥困難,食物放在她眼前,她都一手推開,硬放進她嘴裏,全都吐出來。張開口吞食,對無數長者而言,不是一件容易辦到的事。今天,淑芳能夠吃一碗粥,一邊嗒糖一邊說好味,這都是言語治療的果效。

香港大學早前一項調查顯示,大約六成長者院舍的院友有不同程度的吞嚥困難。以香港大約75,000個長者宿位推算,約有45,000名長者院友有此困難。然而,現時安老、弱智或多種殘障院舍並沒有資金提供言語治療服務。

攝影:高仲明

能吞嚥是奇蹟

下午三時,護理員送來一大碗稀粥,是淑芳每天的下午茶。Paul餵她吃一口,問:「好唔好味?」婆婆向來直率,說:「麻麻哋。」她吃了一半,兒子又問:「飽未?」婆婆口裏卻說:「食多陣先。」105歲患上認知障礙症的淑芳,依然語意清晰。Paul跟記者說:「佢平時食得好污糟,一餐飯要用十幾張紙巾,今日竟然冇流口水,食得好乾淨,好靚。可以見證到,好開心。」他更說:「每一次嚟,我都見到一個新奇蹟。」

什麼是吞嚥困難 / 吞嚥障礙?
吞嚥障礙(Dysphagia)是指因身體機能或心理原因,致使進食時出現咀嚼或吞食困難,或是容易哽塞、嗆到。

本港吞嚥困難患者中,八成為長者,而65歲或以上的長者中,每九人便有一位出現不同程度的進食困難。

約一半屬症狀輕微,如嗆到、難以吞下食物、進食速度慢等。約有一成患者會出現肺炎病徵甚至呼吸困難等嚴重情況,需送院救治。

此外,後期認知障礙症病患者都會失去進食意識而沒有肚餓感覺;

約二至四成的中風長者有吞嚥困難後遺症,

八成柏金遜症患者長遠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吞嚥障礙。

大概三年前,淑芳因為認知障礙的問題,無法辨認出食物,亦因為中風導致口肌出現問題,才致有吞嚥困難症狀,食物放在她的面前,她不肯張開口。

我不要母親插胃喉

張口、吞嚥吃飯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健壯的人難以體會能夠吞嚥是一種奇蹟。淑芳70歲後患上認知障礙症,十年前中風後一直困在輪椅上,「佢有十年冇用自己雙腳行去飲茶。」Paul說。「100歲之前佢都冇問題,」大概三年前,淑芳因為認知障礙的問題,無法辨認出食物,亦因為中風導致口肌出現問題,才致有吞嚥困難症狀,食物放在她的面前,她不肯張開口。「姑娘真係好有心機,餵媽媽食一啖,佢就吐出嚟。餵晒一碗,吐晒一碗。」他只想母親的舌頭能吸收食物的營養。「有時候佢會一手撥開你,佢有一隻手仲郁得,就打人。」,「我同個女餵佢,佢先畀面食一啖咁多。」

院舍沒有辦法,把她送院。Paul一直堅持任何情況下也不讓母親插胃喉:「太苦了。」結果,住院未夠一周,醫院便把母親送出院。Paul說醫生當然不會白紙黑字說「放棄治療」,只會說:「佢冇病。而且她都已經很老了。」Paul只是覺得母親雖已105歲,很長壽,但不代表就要放棄生命,何況母親未曾言死,為什麼要放棄她?他找過中醫替母親針灸,情況沒有改善。「一個月都冇食過嘢,係拗開佢個口,水冇味更加唔飲。嗰一個月,佢係奇蹟生還。媽媽成個人都軟晒冇力,完全零對答。」


母親出現吞嚥困難症狀,醫院沒有辦法讓她住院,也曾針灸,情況沒有改善。半年前接受言語治療訓練,情況大有改善。在治療過程中,會按摩患者嘴部肌肉。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蜂蜜讓母親開口

他又花了兩星期找不同的藥劑師問意見,有藥劑師建議他每天給母親吃一匙麥盧卡蜂蜜。母親竟然沒有拒絕,「係上天賜我嘅福氣,我擁抱媽媽,大叫好嘢,感謝主。」他說母親能吃粥仔,都是近來的事,「有言語治療師幫佢,半年有咁嘅成績。」

2018年年中,順利安老院參與香港公益金贊助、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舉辦的「食得好」長者吞嚥改善計劃,讓十位患上較嚴重吞嚥困難的院友接受一星期一至兩次的言語治療,而淑芳正是參加者之一。Paul說母親的進步全是院舍、言語治療師的功勞,「他們是miracle workers。」

言語治療訓練患者口肌、認知能力

言語治療師黃惠筠憶述淑芳半年前的情況:「放匙羹入口都好困難。我哋會放匙羹喺佢口側邊,濃味食物會較好,等半分至一分鐘佢會開口,啖味食物可以一直合實個口。」,「你餵佢食一啖,佢唔單止吐出嚟,仲會噴你,噴到成身都係。」在言語治療過程中,黃惠筠先讓淑芳和家人一起上課,重新訓練、強化婆婆的口肌能力(包括控制上下顎、唇部、舌頭及面頰活動的肌肉。),如讓淑芳模仿治療師合口、開口、咀嚼的口型。兒子Paul說:「呢個過程攞佢嘅專注,最困難。」然後按摩她口部四周的肌肉。同時,治療過程中會提供認知訓練,讓她辨認不同大小、顏色的匙羹,從而判斷張開口的大小和時間。黃惠筠說:「大半年之後,提佢張開口,佢都知道。甚至自己見到匙羹,自己會張開口。」

順利安老院院長劉靜棠(左)、言語治療師黃惠筠(右)指淑芳接受言語治療後情緒、溝通能力、吞嚥困難也大有改善。

濃味食物引起食慾

黃惠筠說蜂蜜能夠讓淑芳張開口,是因為味蕾刺激,這個方法常用於吞嚥困難治療中。「我都鼓勵屋企人用多啲唔同食物去引起老人家嘅食慾,經常轉換味道。唔同糖水、薄荷糖佢都好鍾意。」兒子Paul會給母親買雞髀,院舍會煮糖水,「濃味食物先引起食慾,再慢慢調淡味道。糖水的糖度也逐步溝稀。」黃惠筠說。順利安老院院長劉靜棠補充:「就算老人家真係食唔到雞髀,畀佢望到、舔到都已經能夠引起食慾。」

香港院舍缺言語治療資助

現時院舍有近六成長者有吞嚥困難症狀。然而,劉靜棠說:「過去安老院都未有言語治療服務,福利署亦未有這方面的資助。」她續指一直留意院友的需要,直至2018年得到公益金的支持,在「食得好」長者吞嚥改善計劃中,先讓最有急切需要的十位院友,接受言語治療的服務。劉靜棠說進食對老人而言,不單是維持生命,更重要是「食得好」讓他們在晚年仍有生活的情趣。「你見到佢哋嘅面容、反應,滿足感大咗。」有些院友改善口腔控制後,「由食糊仔變爛飯,雖然一點一滴,但佢哋都見到自己嘅進步。佢能夠食到唔同狀態嘅食物,即係話佢哋有得揀。」生活有選擇,才有自主權。

淑芳最愛吃甄沾記的椰子糖。

忘不了,甄沾記

淑芳飯後,Paul拿出各種味道的糖果放在桌上,著母親伸手去取,讓她自由選擇的同時,鼓勵她手部活動。婆婆沒有三心兩意,很快便選了。兒子Paul問:「你最鍾意食咩糖?」淑芳緩緩說出:「甄沾記。」甄沾記是香港一間成立於1915年的椰子糖店。淑芳今年105歲,大概也是這個年份出生。「甄沾記佢食咗幾十年喇。」Paul說。甄沾記陪伴她走過百年歲月,今天她雖患上認知障礙症,唯獨味蕾的回憶依舊,Paul又問母親:「你最鍾意食甄沾記咩糖?」淑芳不假思索回答說:「椰子糖。」過百歲的嗓子低沉而沙啞,「椰子糖」三隻字卻說清晰,而這都是言語治療師的功勞。

下集:言語治療不但幫助淑芳改善吞嚥困難的情況,更加改善他的語言能力、情緒等等。而Paul從沒放棄105歲的母親,原來他們沒有血緣關係,他們的母子情,明天再續。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1查看名單


新生開始,往下一個目標進發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歡樂香江幸運星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支持鍵盤翻頁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請按此瀏覽"重點帖子"!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