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休閒天地 » 資訊站 » 健康 » 看完《我們與惡的距離》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看完《我們與惡的距離》
看完《我們與惡的距離》,精神科醫師還有七個專業提醒要給你

《我們與惡的距離》在4月21日上映了完結篇,同溫層一片叫好,除了劇情緊湊、對話到位、刀刀見骨,也忠實呈現了劇中各種職業最常見的無奈。這齣劇做足功課,讓我們終於可以切換各種不同的視角,看到每一個人在生命夾殺處的苦衷,精彩之處不用多說,請記得收看正版。做為一個精神科醫師,這邊有幾個專業上的提醒,會牽涉到一些劇情小雷,請審慎服用。

1.誰會來看精神科?
答案很簡單,就跟醫療上的其他科別一樣,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在人生的某個時候需要精神科。

《與惡》當中至少可以看到下面幾種可能的精神科診斷:思覺失調症、酒精使用障礙症、酒精戒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人格疾患、以及若隱若現的憂鬱症。

除了疾病診斷之外,其實還有許多在精神科診間很常看到的困擾,例如哀慟反應、親子間的緊張、青少年發展議題、外遇、成癮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社會壓力的逼迫、遺族處境、性別之間的不平等、離婚與監護權之爭等等,而這些的確都是精神科常見的談話內容。

光是戲劇當中可以看到的例子就已經這麼多了,其實不難想像,真正的精神科場景中,幾乎就是每個人生活畸零處的呈現。這世上沒有人比較高級,可以自詡跟這些畸零之境劃清界線,所以在精神科當中所見的人,其實就是我的朋友、我的鄰居、我的親人、我的伴侶、我父我母、我的孩子,還有我們自己。

2.精神科看些什麼?
《與惡》裡頭最醒目的精神疾病是「思覺失調症」,也就是舊稱的精神分裂症,甚至也是很多人口語中蔑稱的「瘋子」。但就像前面所說的,思覺失調症只是精神科當中的一種類型。精神醫學是一個涵蓋心智、大腦、行為的學門,所以舉凡情緒困擾、失眠、壓力、焦慮、心理導致生理失調、認知功能(記憶力、注意力、判斷力)問題、思考/行為/知覺的異常……這些因為心理或大腦因素造成生活出現問題,其實都是精神科可能協助的範圍。

3.思覺失調症治療之後,就會變成應思聰那樣嗎?
雖然《與惡》在我的精神科同溫層中普遍認為非常擬真,但裡頭唯一會讓我們覺得稍嫌誇張的,就是應思聰(林哲熹飾)接受治療初期出現的副作用「錐體外症候群」(Extrapyramidal symptoms,我們都會簡稱EPS)。EPS包括很多種症狀,例如肢體僵硬、抖動、動作緩慢、眼球一直往上看、舌頭外伸或捲曲、頭或身體歪斜扭曲等等。
EPS這種副作用主要出現在傳統的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又稱「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但現在這個年代當中,新發病的病人大多是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來治療,因此EPS出現的比例已經大幅下降,就算有,也多半是較輕微的症狀,鮮少有像應思聰那樣的情形了。

但是,雖然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比較少EPS,卻比較可能出現「代謝症候群」的副作用,也就是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以及體重上升的情況。而副作用這件事,每個人的差異實在很大,有人幾乎沒有、也有人很快就產生明顯的副作用,所以更需要著重個別化的處理。




文:徐志雲(精神科醫師)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4.難道看了精神科,就會開始出現這些副作用嗎?

這是最常聽到的誤會之一。前面我們提到,看精神科的原因百百種,治療方式當然也千變萬化,有人需要藥物治療、有人不需要。而精神科常開的藥物至少也有數十種,各自有不同的效果、當然也有不同的可能副作用。更重要的是,在每個人身上發生的反應程度不一,所以才需要跟醫師一對一的討論,知道如果發生副作用了可以怎麼處理。

很多人只聽聞到某個人吃精神科藥物出現某種副作用,就誤以為所有人看了精神科都會發生一樣的事情,這些恐慌也是造成很多人延誤求助的原因之一。

5.得了思覺失調症,未來就完蛋了嗎?

現在這個年代的思覺失調症治療,比起早年真的進步太多了,早期的確有不少病友因為疾病喪失了工作能力、甚至生活功能退化而需要長年照顧。但這十多年來,思覺失調症的首次住院率大幅下降,精神科醫師也都發現,病友經由新一代藥物的治療更快能夠回復穩定的生活。

我手邊許多青少年時期就發病的個案,經過治療後幾乎都能夠回到校園繼續團體生活,生活及學習的能力也大幅度恢復,當然也有著跟一般青少年相似的煩惱,持續學習建立有意義的社交關係、思考未來的人生計畫。

《與惡》凸顯了媒體效應對於精神疾病的污名,社會常將「不定時炸彈」、「暴力危險」、「用精神病脫罪」與病友劃上等號。天曉得每個精神科的從業人員都知道,思覺失調症的病友常常是最可愛、最沒有心機的一群人。我們極少看到病友故意加害他人,看到的卻大多是這個社會對於病友的惡意,這些惡意或許也不是故意,卻真真實實地造成了病友與家屬的傷害。這當然不是一時半刻能夠改變的氛圍,但是願意用心理解精神疾病、以及帶著疾病生活的人,絕對是重要的第一步。

6.精神科醫師都是靠打電動舒解壓力嗎?

既然要談精神疾病,那也來談一下精神科醫師。我們精神科醫師很常被問「你們每天被倒這麼多垃圾,要怎麼舒壓?」劇中的精神科醫師林一駿(施名帥飾)下班看起來都在穿四角褲打電動,真實世界中的精神科醫師也是這樣嗎?

我沒有台灣的具體資料可以提供,但Medscape這個網站所做的美國精神科醫師調查(Medscape Psychiatrist Lifestyle Report 2018)則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數字:33%的精神科醫師在工作中覺得自己滿快樂的(這樣的比例在29個專科當中已經是排名第五佳的了),51%的精神科醫師在工作「以外」的生活覺得自己過得滿快樂的。

至於精神科醫師怎麼紓解工作疲乏呢?58%會選擇跟親友聊天、51%運動、43%睡覺、40%搞自閉、35%吃垃圾食物……基本上也就跟一般人沒兩樣吧(邊寫稿邊吃垃圾食物的我)。


Photo Credit: 我們與惡的距離官方網站
7.最重要的提醒(有一點劇透)

身為一個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最後我真的忍不住要說:林一駿就這樣趁機出國兩年是怎樣?男人得知太太懷孕就馬上出國,故意把孩子留給媽媽帶,這絕對是一個不良示範!尤其在醫界,更常見到男醫師覺得自己好忙好厲害,但其實背後根本就是有一個更忙更厲害的女性在撐著。我認識好幾位女性醫師,都必須邊出國進修邊帶小孩順便生出幾篇研究論文,相較之下男醫師出國幾乎都沒有這種能力(我目前只認識一個可以辦到)。男人,加油,不要只出一張嘴,好嗎?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新生開始,往下一個目標進發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請按此瀏覽"重點帖子"!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