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6歲兒子念小一,最近學校致電給我,說他為了不用溫習而擦掉家課、删掉默書資料,因為他不喜歡讀書;於是我跟他說,若努力讀書,成績好就可以做班長或組長,但他卻說做這些職位要幫其他人做事,並不好。我實在不知道應該如何教他?
主動學習是個人生活態度和習慣的一部分,需要積沙成塔,不能期望立竿見影,基本條件是家長要令孩子明白學習對他的好處,不能只向他強加爸媽的價值觀,例如爸媽以努力讀書成績好就能做班長的「功名」去吸引他,這孩子反而盤算出若不做領袖生,就不用交出好成績的結果,彼此矛盾叢生,自然事倍功半。
多與人接觸 學習承擔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爸媽須花心思找到能推動孩子學習的三大支柱﹕自信心、歸屬感和控制權。初入學堂若是「細仔」,在學習技巧和控制能力上會比同學幼嫩,爸媽應耐心觀察他的學習和社交進度,寬鬆處理他能力不及之處,盡量推他一把,即使是小事,如他騎單車在公園走了一圈,爸媽也可讚賞他,助他建立成功感和自信,也令他願意嘗試挑戰新事物。家長亦可把這些成功感聯繫到學習上,例如在造句時,把這個人經驗寫出來,和大家分享「我也能做到」的興奮,這樣有助孩子積極展示、增進自己的能力及有信心挑戰困難。他會從中意識到學習能助他增強能力,如把握文字、數字便能更生動、具體描繪出自己的經驗、成就和感覺。
父母可幫助孩子發掘新事物,增廣見聞。豐富他的基本常識亦是對他的一種無形推動力,令他更有興致主動學習。父母也可安排他參加與人接觸的活動,通過與人交流的經驗,學習承擔責任,例如在小組活動中做好份內工作、分享成功,這可推展至正面面對溫習默書的困難,例如請爸媽幫忙試默,克服困難。
爸媽也應多用發問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問題,亦要向他強調學到的知識是他個人的「資產」,別人偷不走,憑藉這些知識做好功課、得到讚賞,是他自己爭取回來的,從而為他的自主學習加油。
資料提供﹕心窗身心發展輔導中心高級輔導及培訓主任(註冊社工)李淑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