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私營院舍的醜陋,包括比一句支那更甚的劍橋凌辱,和啃在港人心頭的康橋污液,真的非一日之寒。大家見到新晉議員聲討追究,釘牌莫辯;但,恐怕大眾焦點未有落在多年以來力推院舎服務市場化的人士。他們是誰?
再說劍橋和康橋的話,就要追本溯源,看清楚社會政策的前因後果,也要抽出政策幕後推手,認清對與錯,善與惡。
由整筆過撥款開始走錯方向
1998年,政府想一改幾十年以來對非政府機構的資助制度。社福界齊聲反對,因整筆過撥款制度(LSG),會影響機構的人手編制,大大減低服務的質素、發展和穩定性;當時社福界眾志成城,團結力爭保障社會服務的質素時,但時任社福界立法會議員的羅致光最終接受LSG的資助模式,在立法會中投下贊成的一票。羅致光很理性地指出了LSG利處:
增加機構調撥資源及人手編排的靈活性。
更能有效地因應地區及服務需要,作出資源策略性的調動。
促進社會服務機構管理的現代化。
減低社署介入個別機構的人事及財務管理,及減低社署在這方面工作的大量人手。
反對 LSG,不僅是機構資源問題;從社會福利的角度上,不論是意識型態,還是具體實際服務執行上,推行LSG,將政府的角色和責任都大幅減退,這亦種下2000年後政府伺機引入社會福利市場化的禍根。禍根是,強調資源彈性、競爭和效率,遠離了社會服務要以質素、需要和以人為本為最基本原則。
認同私營院舎 助政府鬆綁責任
2009年,香港大學研究團隊發表了一份《就長者住宿照顧服務所進行的顧問研究》報告,羅致光也是研究團隊成員之一。報告的重點,是建議政府推行社區照顧,物盡其用現時以自負盈虧模式經營的私營安老院舎。報告沒用痛陳私院的惡劣,只強調政府的發牌制度可以保證私院的質素。
院舎劵赤裸地助私院生意一把
當2014年羅致光獲頒金紫荊星章,在兩年後的《長者院舎住宿照顧服務券可行性研究最後報告》,羅致光是首席研究顧問。「院舎劵」,目標對象為在中央輪候冊中的長者,拿著「院舎劵」後,等同資助他們到私營安老院院舎。說穿的一句,政府想透過「院舍劵」,莫視私營院舎一直存在的質素問題,試圖將責任市場化、商品化;說它會「進行巡查、突擊檢查、審核記錄,和就投訴作出調查」,以確保院舍的質素,完美演繹何謂「大市場小政府」。
市場化是禍根 院舎地獄是惡果
與LSG一樣,說「院舎券」有資源彈性,即彈性到沒有人手編制的標準,私營院舎不用要有護士和社工。康橋院長違反社工工作守則也沒有大礙,因院長不需一定是社工;與LSG一樣,說市場化可減少政府人事和財務管理,那社署又何需要計劃聘請退休警員協助巡查呢?說「院舎券」給了使用者選擇,市場能汰弱留強,但市場的實況是,那些初集體洗澡的長者由一間劍橋,搬往另一間劍橋罷了,可能是由第十八層地獄,搬上第十七層。
再補足一句,現時安老事務委員會,成員包括了私營院舎集團的董事。這進一步反映政府的思維,照顧老弱的責任,可交由私營市場。
支持「整筆過撥款」LSG,支持社福機構商業模式的管理,支持院舎市場化,同一個結局,同一條死路,就是服務質素被破壞,老弱需要不被重視。
總結
LSG對社福界的遺害,已是事實,只不過外行人未必容易知道;但社會服務,特別是院舎服務市場化的血淚,本來可能只有老弱傷殘才知道,但劍橋和康橋事件,全城也開始關注了。我們希望,關注不僅在於社署的監管是否有效和足夠,而是要看清楚,政府不擔上照顧弱老的責任,將營運院舍交由私人市場,讓九千輪候者形成一個龐大需求,變成商家謀取利潤的工具。
一萬個社工出來遊行請願,也可能比不上一個社工學者給予政策的影響大!!最近,大家說要社署做好監察,但大家也要對影響政府政策的人士,作出好好的監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