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休閒天地 » 聊天室 » 打工仔女 » 日本學者:不止AI導致失業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日本學者:不止AI導致失業
[color=rgba(0, 0, 0, 0.870588)]不足30年所有產業或被 Google統治 附AI搶走工作簡表傳媒強調「有47%以上工作將會被AI取代」如何得知?(附AI搶走工作簡表)

連日來由遠至近「人工智能」(AI)再成熱話,先有美國網站Big Think「重提」47%工作將被AI取替,認為目前包括美國在內的主要大國,均沒有認真思考一旦失業潮發生將如何應對。後有神秘網絡圍棋高手Master連敗中國及韓國世界級棋手,據悉這位高手實情是AlphaGO程式而不是真人,由其中一位程式開發者黃士傑安排,再次震驚棋壇,惹來更多揣測。還有,日本知名富國生命保險公司引入IBM AI 系統Watson Explorer,大約取替34位處理賠償個案的人手職位,佔部門近三成人力,隨即引起社會議論紛紛,像「突然」覺醒傳媒重提又重提AI導致大量失業的警示,看來並不遙遠,卻又想不到具體要顧慮甚麼。

關於「有47%以上工作會被AI取代」之說,最早出自2013年9月,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員卡爾.佛雷(Carl Benedikt Frey)和麥克.奧斯本尼(Michael A. Osborne)共同發表一篇名為〈工作的未來:哪些工作容易電腦化?〉(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的論文,率先被國際傳媒大舉引用和報導。問題在於,他們怎樣得出一般人感到很誇張的評估?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這是根據美國衛生署提供名為「O*NET」資料庫包含702個工種,那清單幾乎是所有現代社會的職業,由木匠、作家、律師到服裝設計師樣樣有,二人抽出最具代表性的70個工種,再邀請AI專家評估這些工種十至二十年後,會被AI機械人或電腦搶走工作的百分比,假設「絕對會被搶走的」為100%,「毫無被搶風險的」為0%,以那70工種為範本,其餘再交由電腦計算出702種工作的評分,列出重要工種被搶走機率的分布比例。以下提供部分「最高、最低」被搶工種風險簡表:

職業名稱(失業風險「高」)

被搶走的機率

資料輸入人員

99%

銀行負責融資工作的人員

99%

金融機構的窗口服務員

99%

簿計、會計、審計人員

99%

零售店的收銀人員

99%

服務生

99%

的士司機

99%


職業名稱(失業風險「低」)

被搶走的機率

醫師

0.4%

小學等各學校教師

0.4%

時裝設計師

2.1%

電子技術員

2.5%

通訊系統管理員

3.0%

律師

3.5%

撰稿人、作家

3.8%

軟體開發人員

4.2%

數學家

4.7%

導遊

5.7%

大概,最難被AI取替的工種可分為兩大類,仍在安全範圍的工作,一類是「需要創意和高度溝通能力」,如不同作家、行銷人員、經理人(管理)、電影製作人等;另一類是「倚靠(人手)專業技能 / 非典型勞動者」,如園藝專家、廚師、髮型師等。然而,後者長遠亦可能因為機械技術的突破而遭取替。簡單來說,就是愈需要高度思考與整合能力、處理人際、具備巧手的工作,都沒那麼怕被AI取替,其餘創意要求不高,技術不高,也未至於極具巧手及須真人服務的工作,則極可能全數被AI取替。

日本學者剖析AI過去、當下與未來的各種問題 兩兄弟各自創立公司,懂AI的弟弟贏了

為何AI發展足以令專家有如此誇張的評估?近年日本資訊安全研究學者小林雅一,在他的新著作《下一個統治世界的企業》便把人工智能的源起、近況與可能性,展示出AI發展的重要面貌,甚至批評日本政府及企業若不急起直追,除了要面對失業潮與安全等問題,亦顧慮數十年後世界將會被美國Google「統治」,可是嘗試了解和思考AI的知識分子依然不多。

一切先由美國投資界的兩兄弟說起。哥哥維克多.尼德霍夫(Victor Niederhoffer)在哈佛大學經濟學系畢業後,在1970年代創立了一間避險基金公司,極速在業界打響名堂。而弟弟羅伊.尼德霍夫(Roy Niederhoffer)向來崇拜哥哥,同樣在哈佛大學畢業,可是他研習的卻是AI理論(研究計算神經科學),他從中開發了智能運算程式,能把投資者各種市場預期心理評估化為數據,借掌握「市場情緒」(Market sentiment)建立具備智能學習的交易系統,「又」成立了一間避險基金公司。

怎料,這樣的背景使兩兄弟事業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哥哥在1997年金融風暴時錯估行情,損失過大導致公司倒閉;相反,弟弟透過系統得到預先警示「股票行情有崩盤徵兆,請現在出清可以賣的股票和美國債券」,逃過一劫。哥哥此後並不甘心,憑個人能力東山再起,1998年成立新的避險基金公司,殊不知10年後金融海嘯,哥哥再次錯估行情,失掉75%資金,公司被迫倒閉,而弟弟依然因為系統提出警示,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而避過了大量損失,投資回報多年來大幅增長

Google斥資4億英鎊收購「0營業額」公司的故事 AI的影響力持續增長

這些前事可見,不止棋賽,在現實的投資角力之中,僅靠人的市場評估,碰上AI驚人又不帶情感的運算能力,關鍵時期似乎人遠不如AI。AI的震撼力一直沒有停止,2014年也是標誌性的一年。IBM推出「華生認知運算分析」(Watson Analytics),它能夠成為商業用進行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掌握海量的客戶資料,協助整理出改善銷售及員工福利等方案。而美國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便運用了華生系統,在數週之內發現了6個可能抑制癌細胞的蛋白質,就是透過檢視7萬份科學論文,抽取當中的關聯性,尤其之前研究人員也沒有注意的部分,大大縮短了研究所需時間,三十年以來,科學家要發現這類蛋白質,平均需要一年時間。

不斷突破的AI技術充滿巨大意義和商機,同樣是2014年,Google以4億英鎊收購一家公司,公司被收購時營業額為0(你沒有看錯),也未有任何產品推出,這公司正是現在為人熟知的DeepMind Technologies(簡稱DeepMind)。Google決定收購的主要原因,是執行長賴利.佩吉(Larry Page)讀到這公司的一篇AI論文,分析如何利用「回饋機制」(feedback),對「神經網絡」智能系統的運算項目結果給予評價,完成得不錯便輸入「做得很棒」,若不好或失敗了就輸入「還得再加油」,可以比喻為,程式能按照表現好壞不斷「汲取教訓」,愈來愈進步。對於洞悉先機的佩吉來說,這簡直就是人性化AI重要的開始,便向公司三位20至30歲左右的創辦人埋手,全數僱用全公司12名研究員;在2014年,全世界對「深度學習」AI技術有心得的研究員,大約有只50位。

不到30年,美國Google將統治全球產業?其他國家怎麼辦?

Google的收購案沒有細想「當下」營業額的問題,因為AI是未來,小林雅一如此寫道:

「如果Google(未來)連AI機械人的主導權都壟斷了,全世界所有的產業都將被Google統治,專家預估不到30年,也就是2045年左右,Google的機械人將全數量產、翻轉整個世界。」

他感歎,本來在1980年代,那時福島邦彥開發的「新認知機」(Neo-cognition)正是深度學習計算技術之源起,不過基於電腦晶片運算速度限制,當時人工神經網絡性能根本無法做到實用水平,不少研究員心灰離開這領域,自此一直落後美國。他認為日本應該急起直追,不應只著眼於發展實際服務產業使用的機械人,而應著力加強AI產業與培育人才。

其實,連德國為首的歐盟,同樣積極在研發AI技術上及早抵抗美國獨大,德國有「工業4.0計劃」,歐盟有「SPARC計劃」。所謂工業4.0,就是把網絡與AI引進製造業,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建立智能自動化生產工廠,部分配以無人駕駛運送卡車計劃。SPARC亦在開發下一代機械人為計劃重點,投下總資金高達28億歐元。

儘量各國在未來AI技術上有不同著力點,但無可避免面對矛盾的問題,AI的普及或造成大量失業浪潮。當專家大聲警示這件將使全球極度頭痛的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則有文章無奈地評論為:No Government Is Prepared。關於AI,究竟我們還要多知道些甚麼?還有甚麼問題需要憂慮?筆者為此將陸續撰文分享。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擴2- G12893xx
s1-Nov 2011, s2-Nov 2013,
s3-15/08/16, s4-18/08/16, 20號收信派映泉, 07/12/16派匙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歡樂香江幸運星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公屋申請速報系統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