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避過了大量損失,投資回報多年來大幅增長
Google斥資4億英鎊收購「0營業額」公司的故事 AI的影響力持續增長
這些前事可見,不止棋賽,在現實的投資角力之中,僅靠人的市場評估,碰上AI驚人又不帶情感的運算能力,關鍵時期似乎人遠不如AI。AI的震撼力一直沒有停止,2014年也是標誌性的一年。IBM推出「華生認知運算分析」(Watson Analytics),它能夠成為商業用進行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掌握海量的客戶資料,協助整理出改善銷售及員工福利等方案。而美國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便運用了華生系統,在數週之內發現了6個可能抑制癌細胞的蛋白質,就是透過檢視7萬份科學論文,抽取當中的關聯性,尤其之前研究人員也沒有注意的部分,大大縮短了研究所需時間,三十年以來,科學家要發現這類蛋白質,平均需要一年時間。
不斷突破的AI技術充滿巨大意義和商機,同樣是2014年,Google以4億英鎊收購一家公司,公司被收購時營業額為0(你沒有看錯),也未有任何產品推出,這公司正是現在為人熟知的DeepMind Technologies(簡稱DeepMind)。Google決定收購的主要原因,是執行長賴利.佩吉(Larry Page)讀到這公司的一篇AI論文,分析如何利用「回饋機制」(feedback),對「神經網絡」智能系統的運算項目結果給予評價,完成得不錯便輸入「做得很棒」,若不好或失敗了就輸入「還得再加油」,可以比喻為,程式能按照表現好壞不斷「汲取教訓」,愈來愈進步。對於洞悉先機的佩吉來說,這簡直就是人性化AI重要的開始,便向公司三位20至30歲左右的創辦人埋手,全數僱用全公司12名研究員;在2014年,全世界對「深度學習」AI技術有心得的研究員,大約有只50位。
不到30年,美國Google將統治全球產業?其他國家怎麼辦?
Google的收購案沒有細想「當下」營業額的問題,因為AI是未來,小林雅一如此寫道:
「如果Google(未來)連AI機械人的主導權都壟斷了,全世界所有的產業都將被Google統治,專家預估不到30年,也就是2045年左右,Google的機械人將全數量產、翻轉整個世界。」
他感歎,本來在1980年代,那時福島邦彥開發的「新認知機」(Neo-cognition)正是深度學習計算技術之源起,不過基於電腦晶片運算速度限制,當時人工神經網絡性能根本無法做到實用水平,不少研究員心灰離開這領域,自此一直落後美國。他認為日本應該急起直追,不應只著眼於發展實際服務產業使用的機械人,而應著力加強AI產業與培育人才。
其實,連德國為首的歐盟,同樣積極在研發AI技術上及早抵抗美國獨大,德國有「工業4.0計劃」,歐盟有「SPARC計劃」。所謂工業4.0,就是把網絡與AI引進製造業,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建立智能自動化生產工廠,部分配以無人駕駛運送卡車計劃。SPARC亦在開發下一代機械人為計劃重點,投下總資金高達28億歐元。
儘量各國在未來AI技術上有不同著力點,但無可避免面對矛盾的問題,AI的普及或造成大量失業浪潮。當專家大聲警示這件將使全球極度頭痛的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則有文章無奈地評論為:No Government Is Prepared。關於AI,究竟我們還要多知道些甚麼?還有甚麼問題需要憂慮?筆者為此將陸續撰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