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運業走下坡 遷走葵青貨櫃碼頭 釋放土地潛力 01
- 本港航運業日走下坡,包括葵青貨櫃碼頭在內的貨運業用地該當何去何從,絕對正得深思,有智庫建議將碼頭遷往長洲南的人工島,政府應認真研究其可行性。
- 土地供應小組今日商討重置葵青貨櫃碼頭,有媒體引述消息指,政府認為此舉可為港口基建設施升級,雖然當中涉及資金、技術及業權問題,但亦未嘗不值得研究。若此議落成,將釋放位於市區的約380公頃碼頭暨後勤用地,有助紓緩建屋壓力。
- 民間提議「貨櫃碼頭上蓋建屋」絕非無的放矢,若政府能解決當中的技術問題,絕對是可行之策。
貨櫃碼頭佔地280公頃。(資料圖片)
今年初,政府推出《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2030+》)諮詢。《香港2030+》基本上承接過去《長遠房屋策略》的推算,指未來需新增住戶數目多100萬個單位,再估計需要額外開發約1200公頃土地,主要發展新界北及興建東大嶼人工島,建立「東大嶼都會商業核心區」(CBD3),成為繼中區灣仔尖沙咀、東九龍之後的第三個商業核心區。
善用既有資源 檢視現行土地用途是否得宜
過去五年,梁振英政府一直強調香港土地開發緩慢,導致房屋供應嚴重不足,更指開發土地「粒粒皆辛苦」。數據反映土地供應不足導致樓價飆升,影響經濟增長,而今年第一季按揭供款相對住戶收入比例,進一步上升至66%,顯著高於過去的長期平均數45%,脫離市民負擔能力。劏房和「蚊型」單位普及,面對「樓價高、租金貴、置業難、住得差」的老問題,香港的全球競爭力和宜居度不斷下滑,市民的居住面積和生活水平亦拾級而下。
現時社會自置居所佔整體家庭住戶近半,有樓一族希望樓價繼續上升;無殼蝸牛當然希望樓市回落可以「上車」自置居所,雙方利益爭持不下,亦衍生大量「地產尋租者」,影響社會穩定。香港土地發展並不是單單為了經濟發展和對抗樓價,同樣地可解決醫療、教育、公營資助房屋、商業活動的土地短缺問題。
本港樓價愈升愈瘋狂,置業問題觸動不少港人神經。﹙黃永俊攝﹚
然而這套計算,反映政府只着重開發新土地,未有再三檢視現時土地運用是否得宜,如單位空置率計算有誤,部分單位只作炒賣;政府預留新界丁屋土地逾900公頃;公共專業聯盟亦曾調查棕土有逾800公頃,以及近400公頃的貨櫃碼頭和後勤土地效益每況愈下等,總數已超過政府推算需額外開發的土地,值得社會反思土地運用的效益。
航運業走下坡 宜審視貨運業用地
《香港2030+》提出額外開發約1200公頃土地,以應付未來人口增長以及家庭單位數目拆細的情況,但《香港01》記者曾審視葵青貨櫃碼頭以及後勤土地的運用,發現貨運物流業在漸走下坡。根據香港貿易發展局於6月撰寫的《香港航運服務業概況》中指出:「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全球的航運業急速逆轉…在全球經濟不景氣之下,航運業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船舶載貨空間大增,遠超貨運需求的增長,導致過去5年運費嚴重受壓,對全球航運業影響重大。」
隨着近年大陸航運業急速發展及持續開放,香港在國際上的排名已跌至第六位,政府甚至已停止計劃興建十號貨櫃碼頭。有學者指鄰近地區如深圳等城市放寬沿海運輸權,對香港航運業會有影響。過去十年,香港的貨櫃吞吐量依賴轉口貨帶動,大陸將逐步放寬沿海運輸權限制,中資懸掛非五星國旗的貨輪,可以從大陸自貿區的港口將貨物轉到大陸其他港口,削弱香港作為樞紐港的地位,嚴重打擊業界發展,可能連十大港口的地位也不保。據海事處2017年的「港口及海事統計資料」顯示,香港貨運輸送量已落後於上海、新加坡、深圳、寧波-舟山等城市,也將被釜山、廣州、青島等城市超越。香港連續五年呈跌勢,2015年更曾下跌近一成,十年內可能跌出十大亦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