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人力資源顧問預計來年本港僱員平均工資增幅為4%,但扣除通脹後實質增幅僅為1.8%,在亞洲20個地區中排尾四。事實上,上月底立法會剛通過公務員薪酬調整,加薪2.94%。須知道,有關加幅是在公務員「增薪點」(pay point increment,平均約5%)之上的額外調整,其實不算小數,但公務員團體亦曾表示不滿加幅。何以打工仔總是覺得人工「加左好似無加」?箇中元兇當然是猛如虎的通脹:過去10年,家庭收入中位數累計增長48%,然而累計通脹達38%,亦即實質購買力每年增長不到1%。打工仔勤力進修、努力加班的勞動成果,就這樣被物價上升蠶蝕,固然令人氣餒;其中最失望的,可能是能力較高的年青人。他們收入或許不俗,想改善生活,租住位置或質素較佳的私樓。如此一來,他們面對的便非一般通脹,而是同期大增83%的私樓租金﹗要知道香港通脹中,一半是由住宅和商業租金推動,租金上升即通脹壓力更大,直接影響民生。
有人力資源顧問預計來年本港僱員平均工資增幅為4%,但扣除通脹後實質增幅僅為1.8%,在亞洲20個地區中排尾四。(資料圖片)
「三業」獨欠置業 不如無業
置業固然可以避免加租,但若沒父母資助,積蓄又如何追得上10年間上升了2.1倍、漲幅等於收入四倍多的樓價﹖特首林太的青年政策圍繞「三業」:學業、事業、置業。似乎未來5年,「置業」一環的成果難免乏善可陳;更尤甚者,當前兩業做得越出色,小伙子學業、事業有成,卻要年復年捱越來越貴的租金,成為「租奴」,而基本的置業希望則越來越難實現,社會上「有樓」和「無樓」的財富差距越來越大,越來越不公,肯定更加令人灰心沮喪,浪費了我們的大好青年!
展望未來經濟環境,香港不但受惠於環球經濟的周期性復甦,更可坐祖國結構性增長的順風車。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十九大的發言,為中國未來30年發展訂出藍圖,其中訂出在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加上大灣區、「一帶一路」等機遇,港府亦銳意推動創科發展等利好因素,不難預見經濟將保持強勢,而這必定帶來希望改善居住環境的房屋需求。
因此客觀而言,未來5年不論收入和樓價,向上比下跌的機會大得多。可惜,收入和樓價向來不是同步增長。過去10年本港樓價每年上升12%,而家庭收入中位數年均增長只有4%。若此趨勢持續(中原地產10月底維持樓市2017年升15%的預測),則社會因有樓和無樓帶來、早已非常極端的資產貧富懸殊,將會越來越嚴重!
貧富懸殊 十年後比今天擴闊一倍
舉個例,假設房屋是有樓家庭資產值的70%,餘下30%則是一個平衡投資組合,而無樓家庭的資產則100%是該投資組合。假設樓價在未來5年每年上升12%,投資組合則按強積金15年複合回報3%推算,有樓家庭的資產值將在5年間上升58%,而無樓家庭則只有16%,兩者的財富差距將比今天加劇36%!而10年後,今天社會已難接受的巨大財富懸殊更會再「無眼睇」地擴闊接近1倍!
讀者可能會問,樓價升幅拋離收入增長怎能持續﹖這當然一定程度歸因於低息環境,壓縮供樓成本。至於宏觀經濟環境,若過去10年在金融海嘯的困擾下,香港仍錄得這樣的樓價升幅,未來5至10年經濟動力如上所述只會更強,對樓價的支持更大。但這亦帶來一個吊詭局面:為了提升上流力,我們大力發展經濟,年青人眼見收入前景越來越亮麗,但同時樓價卻因此升得更多,年青人的置業夢想反而越來越遙不可及!
特首林太的青年政策圍繞「三業」:學業、事業、置業。似乎未來5年,「置業」一環的成果難免乏善可陳。(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