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本港基建與民生 » 土地&住屋 » 香港邊個住得最寬敞?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香港邊個住得最寬敞?

【Fact Check團結香港基金】

近日董建華既團結香港基金透過佢地既「研究」,發明到一種鬧公屋冇效率的講法,大概係話公屋單位數目愈來愈多,但整體平均家庭人數卻不升反跌,好多寬敞戶沒有處理,再起都會浪費房屋資源啦。少數人亂講可以不理,不過團結香港基金最近成為左政府土地房屋政策「先知」,講過的政府之後就真係會做,所以想同各位「fact-check」一下。

首先,團結香港基金話公屋住戶平均人數一路跌,證明公屋居民分戶愈霸愈多位,住得好寬敞,然後社會上好多人開始跟著講,話公屋「冇效率」。但事實上,公屋住戶的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42呎 (註1),比全港住戶平均每戶171呎少約30呎,要好似董伯伯住到成3000幾呎就叫寬敞啦。而據房署數字,近十年整體公屋人均居住面積數字都只升了約10呎,跟平均數重有一大段距離。

進一步看,現時公屋寬敞戶數字其實陸續減少緊。2007年調查發現總共有35 500戶寬敞戶,到2013年數字已減少至28 200。集中看優先處理的個案,數字亦由2013年的7 580戶減至5 698戶。(註2)所以如果說寬敞戶愈來愈多,那肯定係與事實不符。

居民人數跌明顯的原因是回歸後政府一直有出售公屋,直至2005年才中止,而這些計劃的參加者家庭人數一般較高,平均人數為約4人。購買單位後,雖然大多數仍會繼續居住在原來的單位,但已經會由租住公屋的人口中刪除。

1998至2005年分六期推行的租者置其屋計劃,至今共出售兩至三成個公屋單位 (13.5萬)(註3),假設購買單位的住戶平均人數為4人(註4),計劃總共令「租住」公屋的人數足足減少左54萬人。

團結香港基金的講法最大問題是,完全不提平均人數跌得最勁的是回歸頭10年左右,那時的賣公屋政策如何直接導致公屋居民人數大規模減少,純粹憑空猜測家庭平均人數下跌係因為好多居民「分戶」,愈霸愈多位,一味靠估。

另一方面,最新公屋申請者亦以小家庭為主,獲編配上樓的主要係一人(長者)和二至三人的家庭。根據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最新數字,編配上樓的家庭平均人數約只有每戶2.5人(註5),平均人數比購買公屋的家庭的平均人數 (約每戶4.1到4.2人) 低很多,亦比公屋現有家庭人數的數字為低,這才是直接導致整體公屋的家庭平均人數下降的原因,同「公屋分配效率」同多了寬敞戶其實無特別關係。

第二個原因係,2004-2009年,經歷金融風暴和沙士後,政府大幅削低公共資源的投入,五年間公屋單位供應只有4.6萬,而私人房屋供應卻達10萬,令新增的房屋需求大部分進入私人市場,同期間居住在公屋的人口減少左7千人,居住私人房屋的人口卻急增29萬,亦助長「私樓人口愈來愈多,公樓人口愈來愈少」的印象,現實是公屋人口增長放緩,與政府果時的私人市場主導的政策有好大關係。(註5)

公屋作為比有需要的人居住的低成本房屋,一直發揮著平衡私樓市場既角色。現在開始想抹黑公屋住戶無效率,抹煞公屋既有社會功能,從而合理化政府慢慢將公屋封頂,逼公屋居住買綠置居,但其實所謂的「公屋冇效率」的論證,根本就連事實根據都無。

註1:房屋統計數字2017:https://goo.gl/qxPb4D
註2:檢討寬敞戶政策文件:https://goo.gl/ms3Vpa
註3:公屋租置計劃出售單位的最新數字:https://goo.gl/Jprh9L
註4:首三期購買單位的平均家庭人數為4.1至4.2人:https://goo.gl/ms3Vpa
註5:輪候冊獲安置上樓家庭的平均人數:https://goo.gl/Y7RGCW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公屋聯會《共享房屋,不是公營劏房》

近期共享房屋計畫備受關注, 還得到了「公營劏房」的稱呼。 如果劏房改做公營, 咁又有乜分別? 公屋聯會邀請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項目總監何俊傑來講解。

何俊傑的團隊可謂一手為政府炮製了「共享房屋」的概念。 他們曾到荷蘭、 比利時等歐洲國家考察, 發現當地的公營廉價房屋很少, 但能夠透過社會房屋中介, 一次過承租多個廉價單位, 再分租給低收入者, 解燃眉之急。 社聯亦知道, 香港本來就有團體做這樣的工作, 例如「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和「要有光」, 但規模不大。 何俊傑希望未來三年社聯能夠提供五百個單位, 而未來兩三個月, 將從市建局的豉油街重建項目和發展商的土瓜灣物業, 獲得八十多個單位來展開計劃。

計劃公布早期, 有人叫做「良心劏房、 公營劏房」, 以至運房局局長陳帆都說過; 可是何俊傑澄清, 共享房屋要符合圖則, 就算較大的單位可以分租出去, 但都要符合政府標準, 例如按照公屋標準, 人均面積要達七十五平方尺, 而不會都像劏房一樣劏細。 何俊傑介紹, 社聯已聯合建築師學會、 測量師學會、 其他專家, 負責勘察有意參與計劃的單位, 看看哪些可以接受, 並考慮如何進行隔間工程、 裝修工程, 並向裝修公司招標。

何俊傑又表示, 計畫的對象分為兩類, 預計八成是輪候公屋三年以上的家庭, 另兩成則是由於家暴等原因而無家可歸或住在短期宿舍的人士。 公屋聯會主席文裕明就話, 舊日香港都有共用廚廁的居所, 可能引起衝突, 而何俊傑則介紹, 計劃會包括社工和調解員的介入, 而租戶也會經過物色和配對, 務求租戶可以互相關懷幫助。

何俊傑亦考察過荷蘭的組合屋, 一般用貨櫃或預製組件來建造, 主要供應給青年或難民。 這些組合屋單位可達二百二十平方尺, 有獨立廁所, 夠雙人居住。 他認為適合建於閒置土地上, 作短期措施。 當地人又可申請租金津貼, 他認為香港政府也可以考慮。

政府角色方面, 何俊傑透露, 計劃未公布前, 找「良心業主」十分困難, 找到幾個已不簡單, 後來計劃公布, 政府出聲, 又聯係了發展商, 社會上開始多人討論, 於是多了業主有興趣, 表示不想出租劏房。 現時社聯已聯繫到約七十個業主表示願意參與, 社聯會上門考察。 然而, 他認為政府除了動用網絡, 找業主、 發展商和私人基金, 在政策方面不妨考慮給那些願意出租的業主減稅, 或提供維修津貼, 成立維修基金, 這樣可以鼓勵業主參與計劃, 較合理地出租單位。 他相信, 計劃已經向租務市場發出訊息, 就是業主都不想出租又貴、 質素又差、 不人道的劏房; 那麼, 很差的單位就會被驅逐出租務市場。 業主其實在獲得多少收入之餘, 也可以為有需要的人提供較能負擔的居所。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單身女讀白 我們不小心與男屋主同居,我們卻注定成為陌生人
  • 人家說,要獨立創作必先有自己的房間。你做設計,我寫作,都住公屋,都沒有一個獨立房間,等同於沒有一點孤立自己的空間。有一晚,我們坐在一個海旁聊到天光醒來,或者是你或者是我說了句,「不如我們搬出去住吧﹗」兩個女生本來想各自獨居,結果不小心和四個陌生人同居了,並且不小心共居過一陣子。

搬出來住的那段日子,每個早上在房內等待陽光照進來。(陳嘉元攝)

(記者縱合他人經驗以第一身所寫)


第一個陌生人是竟然在深夜十二點攜我們睇樓的屋主,他說他快要離港出國找妻兒去。村屋一層1000呎3間房一個大花園,留下來給我們住。他只和我們同住一小段日子。合約為了這一小段日子,加了好些細節,例如在家睡衣不准穿太性感,免大家尷尬。

搬屋當日,屋主交代每個角落的使用細節,三間房,我們兩個女生合租其中一間,另外兩間房他打算另找人租。廚房、廁所、飯廳、以至屋外大花園和屋內兩部鋼琴,全部共用。簡單來說,就是房間以外的範圍都是公家的,卻並不共享。公家範圍分別放了些非請勿觸的物件,如廚房放各自的調味料,廁所儲櫃每格有各自用的洗頭水牌子,走廊的櫃各自放書或雜物,別人的東西也沒有人會隨便碰。屋內的物件很生疏,但是我們和屋主的關係初始並不差,其餘兩間房分租給其他人後我們成為陌生人,那已經是後話。


屋主事先分配好每格儲物櫃屬於誰人,你可以當它書櫃可以當它雜物櫃。(曾梓洋攝)
廁所最能體現共居的實踐程度,我們那時的廁所,洗頭水、沐浴露各有4個牌子,牙膏也有4枝。(鄭劍峰攝)

到了煮飯時間,我們要排隊煮,電飯煲不會一次過煲6個人的飯,是分開2、3次煲各自的飯。(吳鍾坤攝)
煮食時是你誠不誠實的考驗,明明有樽好味的調味料放在眼前,加了那碟餸美味得多,但它不是你的,那你加不加?(龔慧攝)

八號風球,我們在家煮飯仔

你和我都對人好奇,對陌生人,況且是一個同居的陌生人。頭一個月,我們收工就回家,像是解剖屋主一樣地和屋主相處,到底是這個解剖過程還是搬出來住令我們興奮,我和你也沒有考究,收工有時你買些外賣回家,等我回來一起吃,屋主還沒睡時會打開鋼琴,彈兩首古典音樂,蕭邦或是貝多芬。你將要去英國流浪,屋主聊起他年輕時如何賺錢儲錢去德國讀書,想來也像流浪。他是一位有年紀的叔叔,妻兒在外國,這段日子有人陪他說話,他也安心將自己人生經歷從頭說起,他常說,和我們兩個女生相處,像是一場練習,日後仔女長大,他也懂得和他們相處(縱使我們和他仔女相差20年,他覺得反正都是年輕人嘛)。有一晚屋主夜了回家,回來他說起妹妹驗出癌症,我們不知怎樣談到宗教信仰談到凌晨兩三點。他話真多,你忍不住入房睡。人就是如此奇怪,明明獨居是為了尋找獨處的時間,對著家人可以抱怨嘈吵,對著陌生人只有忍耐。

直到打風放假的日子,我們才有時間一起煮飯。你預早買了些材料,我們說了很久要煮一餐飯請屋主吃,等到打風放假時,晚上我們三個人也在家,每人負責煮一碟,湊好一個晚餐。忘了煮了些什麼,重要是煮的過程我們沒有再在意廚房有哪些調味料是屋主的,有哪條菜是我們付錢買的屋主不好意思拿,什麼也可以隨便用,像是自己的廚房—-終於有一種關係可以跨越那些儲物櫃之間非請勿碰的間隔。那時是夏天,我們把飯菜搬到花園,黑漆漆穿睡衣坐著一起吃完收拾洗碗,又聊了一晚。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共居與獨處之間的掙扎

通常我們三個人圍在屋內的圓形飯桌聊天,每人拿一杯水,屋主每天早上煲好滾水放涼,給大家起床倒來喝。他有時也說笑,「你們搬出來住應該想獨立吧?我真不該像爸爸一樣照顧你們。」

轉頭出門前問,「你們出門了嗎?要跟我車嗎?」

這一程車無可否認是一種利誘,早上趕時間又不想逼地鐵,他作出這種邀請時,我們並不是出於共享的理解,而是自私的需要。話題與車與物件也可以共用時,我們卻回頭想要本來的獨處了。假日還沒起床,屋主在彈鋼琴,彈他的蕭邦夜曲,你覺得煩了,你讓他看見你的黑面。但他覺得很委屈,「起初不是你們說喜歡我彈琴,不介意我彈古典音樂嗎?」你心裡說,放假你只想睡多幾分鐘。

後來屋主找了一家三口來租住另外兩間房,我們好像也有了藉口好好脫離過去那一兩個月共居那種又陌生又親近的關心。一家三口因為家要裝修找屋暫住,母親和女住一間房,父親每個早上5點起床租住另一間房。他們搬來時,我們和屋主還是親密時,有個假日屋主找了家裡兩架單車,給我和你在附近踩單車。那個一家三口的父親也踩單車,他獨個兒踩,沒有理會我們。他們搬進來後,廁所儲物格又多了一隻洗頭水牌子,然後一間屋的關係又像以前陌生時一樣生疏,洗頭水各自用,單車各自踩,出門口各自坐巴士,碰面了最多笑一笑,回到那種陌生的同屋住關係。我想起以前和屋主撞見搭地鐵那次,我們從巴士談到轉地鐵,他分享和老婆相識的經過。


打風的日子我們曾經一起做飯,圍坐在飯桌開飯聊天,後來那桌飯桌很冷清,每次一個一個輪流自己吃飯。(潘思穎攝)

獨處不如分居

吃飯時間,一家三口總是排隊煮飯,從來沒有試過一個飯煲,煲6個人的飯,我們索性避開他們吃飯時間,你和我自己在外吃飯。其實人要疏離不過需要一個藉口。互不相干的程度是你切了個大西瓜,一家三口拿一兩塊就躲回房間吃,就像是旅行時住在Dorm,那些倒頭就睡的人,你也心知肚明不必和他說話。我們若在圓形飯桌聊天或吵鬧怕是會吵到他們,也不好意思比他們更親近屋主,所以我們吃完西瓜也回房了。我們和屋主以前無意中實踐了共居,日子長了,可能是我們沒了那種解剖陌生的新鮮感,可能是我們開始熟悉對方,一家三口加入分租,屋內三伙人也就自然地分居、在同一間屋內分居。

三間房的人淡如水之交流,避開對方上班的時間,煮飯的時間,如此換來了些獨處空間,一家三口總是窩在房煲劇,我們總是一個在廳工作一個在房寫作。屋主沒有飛去外國找他妻兒,住了三個月,他和我們一起住在屋內三個月,但他算是唯一一個經歷過陌生與共居的人,突然間回到陌生,他覺得莫名其妙,到底是否自己做錯了什麼令其他人不滿意?

我們沒有給他一個答案,就搬走了。離開那晚又是凌晨,他說不如我開車送你回去吧,我情願自己叫Uber,車來了,我離去時這間屋和屋主離去,我們也回到最初成為陌生人。


住村屋時,出門或夜了回家的路上,總由牠們陪。(梁鵬威攝)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777淨裝修都成千萬, 劏房波又千萬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共享佢都諗得出來 倒不如起細D好過啦 同陌生人一齊住 邊個願意


掃返班窮鬼去big櫃園/唖居落㕸!
當年正苦估算錯誤咗嘅人口政策,港人已承受咗十幾年支出,連自己居所資源都被強奪佔用為低賤多代外勞宿舍。


居住環境越來越倒退!
歡樂香江幸運星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請按此瀏覽"重點帖子"!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