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這些土地難以興建一般住宅,卻可以有其他用途:「1000平方米聽落好似好大,但如果做傳統住宅,基本上無可能,單幢樓只少需2000平方米以上。」他指現時在該類土地無法興建住宅,政府甚至只會用作建公廁,「其實年輕人或不介意面積細小小,但可以換來最方便的生活地點。」
其中一個選址位為半山區的羅便臣道,以及衛城道間的交通交匯處,面積約930平方米。(受訪者提供圖片)
單位面積最小10平方米 飯廳廚房要共用
太子選址之一,位於太子道與洗衣街之間的交匯處,面積約一千平方米。(受訪者提供圖片)
太子道西與水渠道的交匯處地塊約1,100平方米。(受訪者提供圖片)
彌敦道及荔枝角道之間的交通交匯處約1,200平方米。(受訪者提供圖片)
太子的四個選址。(受訪者提供圖片)
其中一個太子選址位於太子道西及水渠道之間的地塊,約850平方米。(受訪者提供圖片)
歐暉表示,微型青年房屋主要供剛畢業、單身的年輕人入住。相關土地可興建10至20層高的青年房屋,每層可容納20至30個單位,單位面積最小約10平方米(約107呎);最大20至30平方米(215至323呎),可供2至3人入住。單位只附設獨立廁所,住客要共用廚房及飯廳。
政府統計處早前公布,現時本港人均居所面積為161呎,歐暉提倡的微型青年房屋單位最細僅約107呎,換言之住屋空間其實極細,但他指出,其計劃提倡共享空間,而107呎的單位內只有睡房及廁所,並未計單位外共享的飯廳,「我們提倡的與政府的人均居所面積概念不同。」
大埔青年宿舍近80房間下年度落成 90後冀入住享私人空間
單位非劏房 強調鄰里關係
對於單位是否類似坊間的劏房,歐暉不表認同,「面積或者差不多,但劏房以走廊隔開,每個人都躲在自己房間內、做自己的事,但我們強調共享空間。」他指出,雖然現時劏房戶住得近,但無鄰里關係,「好似早前新聞,有母親涉嫌肢解女兒,雖然鄰居聽到聲音,但隔很久才知道。」因此,他故意將單位空間縮小,使青年更願意使用共享空間,加強溝通。
現時香港樓價高企,不少基層只可入住劏房。(資料圖片)
銅鑼灣的選址之一位於怡和街圓形行人天橋上方,約1,017平方米。(受訪者提供圖片)
約926平方米的怡和街及銅鑼灣交匯處的電車站上方,亦是銅鑼灣的選址之一。(受訪者提供圖片)
銅鑼灣的四大選址。(受訪者提供圖片)
歐暉承認若要落成計劃,將涉及土地改劃、申請政府撥款等,料至少需5年以上。不過,作為專業建築師,他強調該建議是可行,惟現時欠缺政策支持,「無論樓及樓之間的距離、通風、採光、結構等都合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