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本港基建與民生 » 土地&住屋 » 【特寫】161呎的日與夜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特寫】161呎的日與夜

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只161呎,與一個私家車位相若;住劏房的,更只得49.6呎,和一張乒乓球檯差不多。不少香港人困守劏房,現在還出現太空艙和共居生活。蝸居族的興起,同時也衍生出新的商機。

位於佐敦德興街的ML28酒店內,約10對情侶在耐心輪候。他們並非等買明星演唱會票或什麼絕版球鞋,而是等待在特色主題的房間內,享受專屬於兩人之間的親密時光。房間主題應有盡有,大多是日本色情片上經常出現的場景:地鐵車箱、婦科診所、班房等,滿足客戶的情慾想像。雖然平均輪候時間長達一個小時,但他們仍覺非常值得。「土地問題」一向是香港最棘手的問題。居住空間狹小,情侶性愛空間難求,時鐘酒店市場有市有價,平均價格約每小時300港元,周末、假日例必全港爆滿,在聖誕、情人節更加一房難求,甚至有人願意付出數千港元,只為在佳節與愛侶享受一刻溫存。在寸金尺土的香港,所有人都扭盡六壬尋求生存之道,一系列環繞著蝸居的商業模式應運而生,不論是時鐘酒店、共享生活空間、便利洗衣店、太空艙、專人上門運送儲物箱的迷你倉等,都在嘗試為在窄縫中生活的香港人解決空間問題。

AlanPoon與VickyLi的星期日是從洗衣服開始的。中午,他們將家裡累積了一個星期的髒衣服裝進紅白藍塑膠袋,穿越假日人潮洶湧的彌敦道,拎至幾個街口外、位於旺角金輪大廈的24小時自助洗衣店清洗。洗衣、乾衣連同來回的路程差不多要將近兩個小時。「等待的時候吹吹冷氣,玩玩手機遊戲,或是到旁邊買麥當勞吃,時間很快就過去了,」Vicky一邊滑著手機上的麻將遊戲,一邊扯開嗓門說。她面前的洗衣機正在脫水,發出轟隆隆的噪音。Alan與Vicky是夫妻,今年42歲,作為打工族的丈夫是經濟支柱,妻子則是全職家庭主婦。去年年底,他們從尖沙咀搬到旺角通菜街一棟樓齡54年的大廈居住,位於五樓、實用面積150呎的劏房裡面,放置雙人床、衣櫃與其他傢具之後,已經找不到能容納下一部洗衣機的位置了。

根據洗衣業內資訊,2014年,第一間自助洗衣店在香港開業,之後幾年內數量飛漲,擴散至香港各個區域。舊樓與劏房林立的太子、大角咀與深水埗一帶,幾乎每走過兩個街口便能看見一間自助洗衣店。佐敦渡船街附近短短不到300公尺的街道,也有五間自助洗衣店選擇落戶。據專門提供商用洗衣設備給自助洗衣店營運商的聯合洗衣設備公司(AllianceLaundrySystems)估計,香港目前已經擁有超過250間自助洗衣店,且數量不斷上升。「以香港的市場規模,我們預計總共可以開到一千多間,」聯合洗衣設備公司的區域銷售經理張欣博說。

「我一天平均會收到10通電話,裡面有一半是詢問加盟業務,另一半是問有沒有機器賣給他們做自助洗衣店,」本地連鎖自助洗衣店品牌洗得喜(LaundrYup)的業務顧問麥柏衡說。他正在位於紅磡的一家加盟店裡,這是洗得喜業績最好的店面之一,客戶多為在附近租屋的年輕人與獨居的銀髮族,每天晚上8點左右,店裡的五部洗衣機與乾衣機幾乎是全線運作的狀態。「去年我們差不多一個月開一間,但現在已經到了一個月開兩間的速度。我和團隊預計現在的熱潮大概還會持續差不多兩年,」麥柏衡說。24小時自助洗衣店為什麼以那麼快的速度在香港擴散?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連鎖品牌水漾衣坊(WaterLaundry)的發展部經理袁凱珊指出,這是一個由香港住房及生活問題所孕育的行業。「香港現在的生態是房價越來越貴、房子越來越小、工時又長,越來越少人可以在家洗衣服,所以才會出現我們這種24小時自助洗衣店,」袁凱珊說。水漾衣坊從2014年開業以來,目前在香港已經擁有43間分店。網上洗衣平台BONI的共同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李嘉浩也表示:「就算有洗衣機,乾也是一個大問題。香港這樣的居住環境跟天氣氣候,你要怎麼晾、怎麼乾呢?」

根據政府統計處2016年的中期人口統計資料顯示,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約161呎,僅稍稍大於一個標準私家車位。劏房的人均居住面積更低,只有49.6呎,和一張乒乓球檯差不多。這個空間在未來只會越來越小。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公佈的資料顯示,面積小於431平方呎的單位佔新盤供應量的百分比在短短八年內從2009年的5.21%上升至2017的38.73%,全球房地產顧問公司仲量聯行今年8月底發佈的報告中也指出,3300個實用面積為200呎或以下的「納米樓」,預計將在2020年以前在香港落成。

居住面積越來越小的同時,香港的樓價也不斷上升。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公佈的報告顯示,香港2017年的樓價中位數為619.2萬港元,是家庭年收入中位數31.9萬港元的19.4倍,即是香港一個標準家庭必須維持零支出長達19.4年才能負擔得起一個單位。這個數字打破了調查的歷史記錄,並讓香港連續第八年蟬聯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榜首。而在這個全球最貴的房地產市場上,房價還在不斷上升,居民於是被迫擠進更加狹小的空間。於是有些人放棄了洗衣機和乾衣機。

香港人為什麼越住越小、越住越貴?

香港浸會大學地理系教授、香港批判地理學會主席鄧永成則直指,香港房屋市場的扭曲是一個政治問題,無法只談市場供求關係而不談其社會背景。他解釋,1855年,英國政府取消對香港的財政補貼,要求殖民地財政獨立。當時香港還是一個「小漁村」,土地貧瘠又缺乏自然資源,身為自由貿易港,港英政府也無法從貿易中徵稅,於是依賴賣地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由一開始,地就與香港的發展史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鄧永成說,「政府收入依賴賣地,埋下了香港政府朝高地價政策傾斜的種子。」

到了70年代初期,引領香港成為亞洲四小龍的製造業開始遇到瓶頸,英資撤出、以地產商為首的華資進入香港金融市場,開發以住宅為主的私人樓宇,香港的經濟發展開始轉為以房地產為主軸,香港的「土地發展體制」從此形成。「當香港以房地產作為主軸之後,為了要讓香港繼續繁榮安定,整個香港便需要維持一個『樓價一直上升』的假象,政府供應房屋的第一考量是樓價不能大跌,經濟和金融體系也會支持這個做法,」鄧永成說,「於是1980、1990年代,政府鼓勵買樓。亞洲金融風暴之後,地產商便遊說政府暫停賣地、停建居屋、減建公屋、推出『孫九招』、放棄租務管制,讓房地產繼續維持向上發展的市場週期。」

政府不希望樓價大跌、地產商也不希望樓價大跌,不少地產商大量囤積土地,用「擠牙膏式」的策略興建及供應房屋,以推高樓價牟取更大利潤。當樓價上升至一般市民難以負擔的程度,地產商又不希望降價求售,唯有將貨就價,將單位面積縮小出售。

而越難得到,人類總是越想擁有。「一般人覺得樓價會一直升,那我一定要儲錢買,思維都變成生活以買樓為主,更加重了樓價假象的惡性循環,」鄧永成說。根據民間研究組織本土研究社整理地政總署的資訊,香港在431呎以下的一手小型住宅市場中,單位作為非自住用途的百分比從2004年的9.5%,上升至2016年的61.8%,小市民以自己的方式不斷「囤地」,單位用來炒賣或是作為投資收租用途的情形越來越明顯……——劉修彣、鄧詠筠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亮解鼻亡錄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G129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人生路不熟, 希望係好的開始~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請按此瀏覽"重點帖子"!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