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肯制訂露宿者政策,惟有民間自救。社區組織協會設立首間單身人士社會房屋,提供24個獨立房間讓無家者入住,月租只1,835元,更免水電費。社協期望以先導形式,喚醒政府關注單身人士住屋需求。有無家者先後露宿4次,自言做了9年「流浪貓狗」,終覓得一個安樂窩,「踏番上人生正軌」。
本港露宿者人數持續上升。上年度經社署登記的露宿者有1,127人,較 2013/14 年度746人增加逾50%,惟官方未計及連鎖快餐店「麥難民」等,民間團體認為低估現況,且調查發現露宿期中位數由2.5年上升至7年,再露宿平均次數也由2.8次增至4.4次,主因是申請不到公屋或遭業主加租逼遷。
年近半百的阿森(化名)自2009年起瞓街,曾夜宿公園和球場,遭保安員驅趕,被街童擲鐵罐,如同流浪貓狗,「真係好難受,瞓得街耐,個人開始冇咗思想」。他做散工收入不穩,找過劏房,租金連上期及家具等都要八、九千元,但最難受是環境惡劣。有次「睇房」遇上爆水渠,水過腳背,糞便漂流,仍住滿了人,「香港真係好恐怖,我寧願瞓街都唔住呢啲地方」。
阿森曾入住政府資助的無家者宿舍和單身人士宿舍,最多只能住6個月,宿位常供不應求。後來他改住青年宿舍,日租80元,位處偏遠的大尾篤,「我每日返工,就好似人哋去旅行」;遇上假日或旺季房間爆滿,又要再露宿街頭或當「麥難民」。
一房難求,上樓更渺茫。截至今年6月底,有逾11.7萬名非長者的單身人士申請公屋,輪候無期。黃先生是申請者之一,因腳患無法工作,付不起屋租,過去1年先後露宿兩次,「好慘,但冇辦法,迫於無奈」。有幸近月經社工協助下,跟阿森齊齊「上樓」,成為「友家」首批租客。
位於大角咀的「友家」是社協首個專為單身人士而設的社會房屋,獲發展商平價租出4個待重建的唐樓單位,各單位改建成6個獨立房間,主要租給再露宿者,現有13人入住。每房月租1,835元,相等於單身人士綜援租金津貼上限,首兩星期免租,每月水電費也獲資助,住宿期暫不少於3年。
單位設共用廚房和客廳,房間以鐵和鋁作隔間,避免有木蝨,並設小風扇、閱讀燈和小桌等。負責設計的香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杜鵑說,原有單位老化,加上預算有限,翻新困難,但經過約3個月義工和無家者等合作,終成功改建。她說,單位採用較多自然光,也加強通風,讓無家者有個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
杜鵑認為,很多香港人努力工作,仍無法付擔屋租或上樓,被迫居於狹小劏房,政府應支援社會房屋作過渡性質。入住「友家」半個月的阿森,最近終獲聘長工,「成個人健康咗,生活有節奏,開始規劃自己嘅人生同家庭,踏番上人生正軌」。
社協首個單身人士社會房屋「友家」共有4個單位,每單位改建成6個獨立房間,可供最多24人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