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婆婆與年輕人共居 「再跟悲悲哀哀的老人一起,人生是黑白色的」
台灣面對人口老化問題,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14.1%。新北市政府在2018年參考了德國的做法,將公寓單位租金以市價八成即約港幣1,000元左右租給7青3銀,實驗青年跟老人的共居方法是否可以解決到問題。
面試最重生活習慣 世代共居靠讓步
記者採訪當日碰巧遇上青銀共居的推手玖樓面試新住客,便帶同申請表一看他們的準則是如何。面試過程中,他們問及很多個人的生活習慣、與室友發生衝突時會如何處理等問題。記者坦白說明工作時常需要加班,銀髮族Peggy立刻表示擔心,因為長者大多早起,晚上洗澡會嘈到他們睡覺。
記者立刻表示洗澡方面可以配合,早上才洗都沒有問題,不過青年族Philip卻覺得這樣不太乾淨,反而不能接受。
小小的例子足見在青年跟老人共居的過程中,年齡差距產生的生活習慣不同是最難讓人磨合的。Peggy是玖樓推行青銀共居的第一屆租客,她解釋,面試問得如此仔細,是因為生活習慣跟性格是共居過程最重視的。過往她亦因為沒有共居的經驗,曾經因為曬衣服而與室友鬧得不愉快,後來玖樓介入將他們換房。她體會到與陌生人同住,先要放下年齡芥蒂,各人亦要共同訂立和遵守生活公約,但最重要的還是面對問題時要「退一步海闊天空」。
兒子怕稱為不孝兒 「老人也要生活空間」
當初Peggy搬過來的時候,還有另一個困難。原本和兒子媳婦同住的她,想尋找人生下半場的空間自己搬走,但兒子非常不高興,怕別人覺得他不孝,一度拒絕來公寓探望Peggy。
「青年與老人共居在外國可以成功,是因為他們放得開,但台灣人仍然覺得子女不與父母同住是不孝。我不同,我放得開。我們心裏知道我們是怎樣就好了,不用跟別人交代,而且我不用再煮飯給他們吃,他們自由我也自由。」說罷,Peggy哈哈大笑。
現在她一星期幾乎7日都做義工, 閒時去行山做運動。「 長者都需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即使在這裏也好,我也不想去囉嗦年輕人。我經常在想怎樣去跟這裏的年輕人相處,就是怎樣跟自己的孩子相處。」她說,兒子漸漸接受她搬出來,而且兩人少了日常生活的爭執,關係反而變好。
共居是學習,年輕租客PhilIP覺得與長輩同住,最大的得着是讓他可以折射出年老的生活版圖,也讓他們知道時代之間存在怎樣的代溝。
Peggy也認同:「為甚麼我不住安老院?就是不想整天和悲悲哀哀的老人住在一起,你的人生是黑白色的。只有和年輕人一起,你才會有活力,你的人生才會是彩色的。」
現時除雙北市以外,高雄也開始推行青年跟老人共居政策。歐洲推行得較成熟,台灣和香港也不過是起步階段。究竟共居是否能夠解決長久困擾港台的老人居住問題?現在回答仍然言之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共居的過程中,世代的矛盾落在眼前,彼此更能了解到世代的代溝是甚麼。要彼此接軌,青年老人也要花上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