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屋苑連環蝕讓
梅窩銀蔚苑最慘烈勁蝕16%
樓市持續轉弱,新居屋「一手必賺」的神話在過去一年徹底幻滅。根據統計,復建居屋以來推出的41個新居屋屋苑中,去年首度有一手入市業主蝕讓離場,至今已有5個新居屋屋苑錄得虧損個案。其中,大嶼山梅窩的銀蔚苑最為慘烈,個別單位蝕幅高達16%,而同區的銀河苑更成為復建居屋後「第一滴血」的屋苑。
政府自2011年宣布復建居屋,首批復建屋苑於2015年揀樓,隨後推出的居屋多數以市價折讓發售,過往業主一手買入後轉手幾乎穩賺。然而,隨着樓市下行,情況在去年逆轉。
位於梅窩的銀河苑在去年2月錄得首宗一手業主虧損個案,成為復建居屋以來的首宗虧損交易。該個案涉及A座銀旭閣低層11室,實用面積384平方呎,原業主於2017年以未補地價158.61萬元購入,持貨至去年2月以150萬元易手,帳面虧損8.61萬元,蝕幅約5.4%。
此後,銀河苑蝕讓個案陸續增加。同年4月至9月,該屋苑再錄得3宗蝕讓個案,帳面虧損幅度由1.1%至4.8%不等。至今,銀河苑共錄得18宗未補地價成交,其中蝕讓個案佔比高達22.2%。
在所有蝕讓個案中,最慘烈的是位於梅窩的銀蔚苑。去年10月,一個中高層12室單位(實用面積552平方呎)以未補地價205萬元售出,較原業主於2018年以未補地價243.97萬元購入時,帳面貶值38.97萬元,蝕幅高達16%,成為新居屋蝕讓個案中的「重災戶」。
除了銀河苑和銀蔚苑,其他三個新居屋屋苑亦錄得虧損成交:
東涌裕雅苑:去年3月錄得首宗蝕讓個案,帳面損手約0.1%。
馬鞍山錦駿苑:去年5月錄得蝕讓,帳面損手約3.5%。
粉嶺山麗苑:去年10月錄首宗蝕讓,帳面損手約2%。
隨着樓市疲弱,不少新居屋的業主放盤態度變得更加彈性,部分業主甚至主動調低叫價。以粉嶺山麗苑為例,中原地產分行經理蔡天賜表示,該屋苑業主過往放盤叫價普遍高出買入價兩至五成,但在樓市轉淡後,放盤溢價已縮窄至約一成多,令業主的賣樓利潤大幅收窄。
即使部分新居屋仍未錄蝕讓成交,但獲利幅度明顯縮窄。例如「居屋2020」的火炭彩禾苑,至今錄得7宗未補地價成交:
2023年10月:首宗成交,原業主帳面獲利96.1萬元,賺幅27.5%。
2023年12月:最新成交,高層12室單位(實用面積607平方呎)以未補地價505萬元售出,較原業主2021年以未補地價454.92萬元購入時,帳面僅賺50.08萬元,賺幅縮至11%,為該屋苑至今最低賺幅。
此外,市場上已有新居屋業主放盤叫價低於買入價。例如銀河苑B座銀朗閣中層9室(實用面積383平方呎),現時以未補地價165萬元放售,較2018年原業主以167.8萬元購入時低2.8萬元,若按此價成交,帳面蝕幅將達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