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斷積極覓地建屋,甚至遭批評「盲搶地」,不過,本報發現政府已無聲無息地擱置一個、可在市區盡快興建大量公屋的舊邨重建計劃。石硤尾邨是全港第一條公共屋邨,兩年前已被列為「具重建潛力的高齡屋邨」。政府原意把44座舊樓按年清拆,再在原有位置重建更多單位的新型公屋,但拆至最後9座時,政策最近突然急轉彎,當局以重建或會短期減少單位供應,而把清拆工程煞停。地區人士批評政府短視,無視舊邨居民的居住環境變得惡劣,只顧眼前「造靚盤數」,而忽略了可以有另一個更能疏導公屋供應短缺的方法。
石硤尾邨過去六十多年經歷四代變化。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木屋大火後,政府在原址先後興建2層高的臨時房屋,和7層的徙置大廈安置居民;七十年代改建為約14層的舊式公屋,近年再重建為40層的新一代屋邨。石硤尾邨全盛時期共有44座,經多次重建後,目前只餘下9座約於1976年入伙的舊式公屋,為深水埗區最老公屋。
政府亦深知屋邨老舊,早於2014年,政府列出22條具重建潛力的高齡屋邨規劃重建,石硤尾邨榜上有名。儘管該邨並非最老屋邨,但由於位處市區,加上邨內多幢舊樓已完成重建,附近又有興建中的公屋可作調遷,居民及區議員均對計劃引頸以待。但政府其後公布的《長遠房屋策略》,認為舊邨重建會短期減少單位供應,決定擱置重建。
床頭甩批盪 頂樓無升降機
86歲的鍾婆婆,大半生住在石硤尾,經歷屋邨三代變遷,「由兩層搬去七層囉,之後又搬嚟呢度(13層舊式公屋)。」她於1979年搬入現在的單位,一住37年,「初初嚟唔知幾開心,有自己水喉,乜嘢都自己(自用),閂埋門又無人理。」談起入伙往事,婆婆顯得眉飛色舞。不過,40年樓齡,樓宇難掩殘舊,單位內外不難發現修補過的裂痕和剝落痕跡。更不便的是,鍾婆婆的單位位於12樓,舊式公屋設計,升降機只達11樓,每次出門都要走一層樓梯,「行就辛苦啲,痠痠軟軟,行到半級就唞下,行多兩行,條氣就唔順。」問到婆婆想不想重建,她第一句稱不捨得鄰居,接著說:「希望有得搬啊,住下新屋啦係咪呀。都唔知仲有無時間,到時閤埋眼囉。」一場重建夢落空,當區區議員何啟明(上圖左)稱,「40年樓齡,保養同維修都係問題,重建可以改善而家居民嘅生活環境,仲可以釋放剩餘地積比率,可以起到更多嘅公屋單位。以舊邨第19座同20座為例,共有624個單位,拆卸重建後,最少可以起到二千個單位。」他續指,「可惜,政府好短視,只係想消化輪候冊隊伍。結果舊邨愈住愈舊;新建單位亦遠遠追唔到輪候冊條隊。」
王坤:政府重建「拖字訣」
公屋聯會主席王坤認為,舊邨重建短期的確會減少單位供應,但政府重建計劃往往「拖字訣」,是更嚴重問題,「好似華富邨,成個重建計劃要用20年以上。」他建議,「房署應該公平分配,一部分留俾輪候冊;一部分留俾現有居民去調遷,其實呢啲係可以達到雙贏。」
房屋署回覆,重建高樓齡公共屋邨,短期會減少可供編配的公屋單位數量,加上藉重建去增加單位供應,需時甚久,房委會須非常審慎地考慮個別屋邨的重建問題。當局表示,除了進行中的石硤尾邨三、六及七期項目,該邨未有其他重建方案。換句話說,餘下9座公屋重建無期。
1958年的石硤尾邨是2層的臨時房屋,和7層的徙置大廈。(政府新聞處)
本帖最後由 folee2008 於 2016-10-07 09:05:08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