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本港基建與民生 » 其他 » 攝影展記難民逃港情景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支持鍵盤翻頁

攝影展記難民逃港情景
越南難民的30年同行者:他們都感激香港
  • 20萬越南難民來港的畫面,是張洪秀美年輕時的記憶。她1980年代協助港英政府處理如火如荼的越南難民問題,她負責監察政府的遣返手法,亦看顧難民營,替逃港的越南人培訓和求職,再送一批批人回國或獲安置的國家。至她擢升基督教勵行會總幹事,漸退下前線,仍與當年獲轉送英美加等國家重過新生活的「前難民」聯絡。「他們很多都感激香港,說沒有香港、沒有香港人教他們語言、工作技能,自己就不會有今天的生活。」張洪秀美說。
  • 攝影:張浩維

張洪秀美看着今次攝影展覽的黑白舊照就能想起20多年前的情景。她1986年開始協助在港的難民,那年,港英政府以人道理由,宣佈香港為第一收容港,接收數以十萬計的越南難民。開初她在屯門虎地的難民營,後來為難民四處奔走,安置他們到不同營區,提供足夠糧食和床位,更為他們找工作。

難民等分床位及工作

「那時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香港有些廠商北移,本地人工資貴呀,我就說我這裏有很多人可聘請。結果一車車送他們到深水埗、觀塘等地方上班,有些車衣、跟車搬運,什麼勞力都做。我就在前面reception檯替他們簽約。」張太指着自己辦公室的前台接待處說。她的辦公室今天仍是位於九龍灣的勵行會總部。當年的啟德難民營就在旁邊,逃難的人個個蹲下排隊,等候分配床位入住。



大批越南難民從前就在勵行會在九龍灣的總部新秀大廈外等候分發,後方設有營房供他們入住。(勵行會提供)


張洪秀美站在勵行會總部一幅由難民繪畫的牆前,回想自己是馬來西亞華僑,在英國生活過,也是1980年代跟丈夫移居香港,她不時問:「為什麼同是從異地來港,難民的地位和身份當年被視為較低?」(林可欣攝)

越南難民在香港等待西方國家甄別難民的資格,符合甄別標準就可轉往如英美加等國家定居。張太至今仍其中幾個家庭有聯絡。「有幾個少年10來歲時視我如媽媽,叫我Mei姐,我那時27歲。」過了20多年,張太說,這幾個少年有的在溫哥華已學有所成,有的自己做生意,個個都能獨當一面,「見到他們過上好日子,心底很高興。」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獲安置往英國 廿年後再回港定居

還有個女孩叫Farah Dang,1981年在啟德難民營出生,10歲便隨家人移民至英國過生活。「母親叫我努力讀書,一定要努力讀書。我終有了獎學金,考上了大學。」Farah說。她在英國的銀行工作了10年,結婚成家後,10年前又回到香港定居,今年已30多歲。

她這天看着當年難民營的相片,不禁哽咽說:「原來我曾在這裏生活,這裏保護和收容過我。這裏提醒我要謙卑做人過活。」Farah在啟德難民營的兒時回憶模糊,只記得一家人就與其他難民同住一個大房,各人睡到碌架床,共用廁所和廚房。她無法忘記自己的出身,回香港住這幾年,她常到街頭和天橋底,做義工關心當年從越南逃港,其後滯留香港的露宿者,視這班同鄉如當年的自己。



難民營裏越南人的日常生活。(勵行會提供)

攝影展的相片大部分都拍賣,收益支援勵行會的難民服務。\(張浩維攝)




難民起居飲食都活在同一空間。(勵行會提供)


越南難民抵港後需要在碼頭等候分派入營,冗長的隊伍代表審批和分發需時。(勵行會提供)


1970年代末大批為避過南北越戰爭和共產政權的越南人來港,首年幾千名,男女老幼都有。(勵行會提供)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監察政府遣返手段 九七後重開難民服務

在難民潮後期,外國政府開始減少收容香港的越南難民,港英政府在1988年實施「甄別政策」——因越南政權和戰亂逃港的定義為「難民」;因經濟困難來港的則是「船民」,後者從今以後被視為非法入境,不能轉送至西方國家,需要遣返越南。張太說當然很多「船民」也不願回國,亦曾發生很衝突,「政府派警察強制捉走他們,我們就主動舉手要監察警察,不可以用暴力。」

直至香港九七主權移交,港英政府終完成轉送和遣返的歷史任務,香港政府在千禧年後獲准大約1,400名仍滯留本港的越南難民和船民,在香港合法居留。張洪秀美以為難民服務告一段落,「咦但乜原來仲有?今次是從中東和非洲來的。」她發覺這班新一批「難民」來港就睡在街頭和天橋底,決定在重慶大廈開個服務中心,「嗰度有嘢食,幫佢哋申請住宿津貼,又慢慢做起來。」

但起初面對一班不同種族、來自中東或非洲的人,張太未接觸過故有點懼怕。她在處理今天香港的「難民」問題時,亦發覺九七後的香港政府並沒著手改善新一批來港難民的困境,請看下集



攝影展上周開幕,邀請入場人士捐款支援今天新一批到勵行會重慶大廈中心求助的難民。


1997年在主權移交前,大批在港越南人陸續獲安置移民到不同國家定居,他們上機前跟香港道別。(勵行會提供)
  • 基督教勵行會難民服務中心是次展出逾40張機構資料庫及不同攝影師拍攝的來港難民生活照,包括1950年代的白俄羅斯人、1960年代內地逃港的難民等 :
  • 《屋簷下的生命力》攝影展
  • 日期:2017年10月23-28日
  • 時間:下午 12 時至 5 時
  • 地點:尖沙咀彌敦道 138 號聖安德烈堂
  • 免費入場

  • 小百科:越南難民逃港歷程
  • 首批近4,000名越南難民於1975年抵港,當時西方國家推卸責任,拒絕安置他們。港英政府於是向聯合國難民署尋求資源及安置費。
  • 後來於1976年越南統一,共產政權欲開發新經濟區,人民可能被送往開荒地,加上當時糧食和醫護資訊不足;後來幾年又發生內戰屠殺和排華,逾百萬名人從越南投奔怒海,飄浮到世界各地,大部分來了香港。
  • 1979年英國簽署一項國際公約,港英政府宣佈香港為「第一收容港」。
  • 1982年港英政府實施禁閉營政策,自此以後抵港的越南人都被關入禁閉營,不得自由出入。其後出於人道理由及國際介入,部分入住開放營的難民可自由出入,甚至外出工作。
  • 1988年港英政府實施甄別政策,只收容因政治逼害的越南難民,被安排等候轉送第三國;其餘將全被歸類的「船民」,需要遣返越南,越南政府已協議保證他們回國後不會受到政權迫害。但很少船民自願遣返,後來港英政府強制送他們回國。
  • 1998年特區政府取消「第一收容港」政策。
  • 2000年香港最後一個於屯門望后石的越南難民中心關閉。
  • 由1975年至2005年,香港共收容逾20萬名滯港越南人,其中逾14萬3千名難民獲得外國收容,6萬7千多名船民被遣返。至2005年有1,385名難民或船民獲准在香港居留。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免遣返審批漫長 尋求庇護者滯港長達13年:無法打工成寄生蟲?
  • 張洪秀美年輕時協助港英政府處理難民問題,至90年代初她擢升基督教勵行會總幹事,漸退下前線,卻發覺香港處理難民手法也退了了步。她說,今天近萬名來港尋求庇護者,有些等候長達13年,仍未獲入境處和聯合國難民署審核難民身份、分發至其他國家,他們等候期間不能在香港合法打工。「他們當初逃難,就是想靠自己改善生活,並非希望每天領取猶如綜援的津貼過活,讓自己的日子白白流走。」張洪秀美說。
  • 攝影:張浩維
  • 但另一批來自中東、非洲和南亞國家落難的人,在千禧年後陸續逃到香港,不少起初睡在街邊和天橋底,後來張太覺得要為他們提供庇護的地方,就租了重慶大廈一個單位,開了間勵行會難民服務中心,是唯一目前為難民提供即時援助的機構。


    現在勵行會在重慶大廈的難民服至今成為尋求庇護者的聚腳地,Jeffery說這兒成為他們在香港感到溫暖的「家」。
  • 是次攝影展還展出1960年代從大陸逃港的難民生活舊照。

  • 是次攝影展還展出1960年代從大陸逃港的難民舊照,勵行會引用資料指1950年代起平均每月至少100,000人湧港。

  • Jeffery在攝影展開幕時擔任主持,介紹香港的難民歷史。(張浩維攝)







  • 是次攝影展還展出自1930年代,中國因日本侵華及內戰,人們從大陸逃來香港後的生活。

本帖最後由 folee2008 於 2017-10-25 16:59:24 編輯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逃亡只為找個容身之所。分發到難民營後,他們仍需再次排隊分房間和床位。(勵行會提供)

越南難民在廣東道排隊等候分發至不同營區,張洪秀美記得不少人都衣衫襤褸在街邊長時間等候。(勵行會提供)
多國籍人求助重慶大廈服務中心

一個非洲黑人上門站在張太面前,「我初初嚇一跳,嘩與一道門般高大!但坐下來聽他的故事,內心仍被觸動。我們仍要有humanity(人道)。」她的社工同儕如今已跟進過萬宗尋求庇護的求助。勵行會難民服務中心註冊社工Jeffrey Andrews指着展覽中他們服務的飯堂照片說,那裏什麼菜式都提供。因為逃港的「難民」來自也門、伊朗、非洲、印度、巴基斯坦等等,卻同樣受政治或宗教逼害。

「香港這樣相對自由,香港人一定想像不到,信耶穌的基督徒或同性戀者會被排擠逼害,或內戰後政權倒台,被勝利的一派追捕,甚至殘殺。這些人是我們國際新聞見到的主角,來到香港。」 Jeffrey說。

他接觸過的難民,並非都以香港為目的地。「有些給了錢蛇頭,答應送他們到美國、歐洲,但最後只被運到香港;有些為怕被發現買了很多張不同目的地的機票,乘到哪裏較安全就來了香港。」他說不是所有人都渴望來港,尤其知道這裏並沒有友善的難民政策。
「尋求庇護者」於香港確認為「難民」身份好難?
截至今年首六個月,香港尚有8,956個尚待審批的酷刑/免遣返聲請人,主要來自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孟加拉及印尼,佔總數約八成。
特區政府於2014年3月起推行「統一審核機制」(Unify Screening Mechism,簡稱USM),由入境處先統一審理是否接納「尋求庇護者」的「免遣返申請」,聯合國難民署才會再審理該「尋求庇護者」是否「難民」;確認其難民身份後,聯合國難民署才再替該名難民辦理移居(resettlement)到其他地區的手續。
但國際特赦組織人權教育的幹事指,「統一審核機制」推行初年至今,即使曾增聘人手,入境處專責處理難民個案的人手仍然不足,令審批輪候時間過長。
保安局資料顯示,入境處審核每個「免遣返聲請」個案平均需時28個星期,最短為兩個星期,最長為49個月。其後部分「尋求庇護者」可能上訴,要求再次審理;成功獲確認為難民,還需要等待聯合國難民署處理移居程序。
而數字亦顯示,在香港獲確認為「難民」的身份個案比例較其他國家地區為少。據聯合國難民署的報告,2015年平均全球100宗申請中就有37宗獲批。而本港,截至去年年底,入境處已決定6383宗聲請中,只有48宗聲請人被獲批為難民,而撤回的有3860宗;亦即香港每100宗「免遣返聲請」最多只有2宗被確認為「難民」。
難民都有夢,但每日只困在香港這個暫住的「家」,等待能離開追尋新生活的一天。
尋求庇護者等確認身份度日如年

由於香港沒簽署《1951年難民地位公約》,故不能收容難民作他們的長居之地,所有逃港的人只能在這裏稱為「尋求庇護者」,他們向特區政府提出免遣返或酷刑聲請,聲請他們免遣返回國將可能遭不人道對待,待入境處和聯合國難民署審核、確認難民資格後,才能被考慮轉送其他西方國家。可惜香港至今只成功審核不足100宗「酷刑聲請」,還有些近萬宗待確認。不少申請酷刑聲請者領着行街紙等了幾年,甚至長達13年仍滯留香港。

這班尋求庇護者在香港不能打工,連做義工也違法,Jeffrey說他們每日就無所事事過活,領取1,200元食物劵和1,500元房租,這筆津貼是由社署委託支援難民的國際社會服務社發放。張洪秀美指,當年越南難民可以在這收容港一邊打工維生,一邊等待西方國家甄別難民的資格,符合甄別標準就可轉往如英美加等國家定居;今天滯留香港的尋求庇護者同樣希望自力更生。「常說輸入外勞,有些工種又冇人做,政府何不設些制度,合資格的就可以打工,他們便不是別人指摘的寄生蟲了。」張洪秀美說。
梁旭明亦有去看攝影展,她研究少數族裔和媒體的關係,發現有些報道會標籤「難民」並聯繫上「南亞裔」,都是負面新聞,她反問:「有多少香港人主欲主動認識大批這些尋求庇護者在這城的境況?」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學者:大眾多忽略背後制度問題

研究全球化及非華裔議題的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梁旭明指,那些「難民」被逼滯留在香港這個生活指數高的城市,又不能合法工作,很難生活。「合共津貼3,000多元,能過上什麼生活?不是說全面開放勞動市場給他們,而是港府在緩慢的審批和轉送程序裏,能否有個制度處理大批尋求庇護者的生活問題?」

梁旭明的研究發現一些如黑工等犯罪的社會現象,先由傳媒標籤稱呼為「假難民」造成。「一些害群之馬或非華裔人士真的犯了罪,他們只有行街紙,媒體就指他們就是『假難民』。但什麼是『假』應先經審核確認。而且他們為什麼最後選擇犯罪,又是背後另一些政府未解決的問題。」她又指,不少媒體會稱來港的「難民」為毒瘤、罪犯,「這樣的標籤無助解決『難民』困難及背後制度問題。」

梁旭明指,不少「尋求庇護者」來自如斯里蘭卡或津巴布韋,有些原本有學識和家產,在當地社會地位高,有些則是記者或異見人士,都是被政府打壓才逃離家園。「結果來了香港要待這麼長的年月。但香港人往往視他們為過境人士,沒多了解他們的境況。」



飽受戰亂、族群逼害等衝突而離鄉別井來到香港,張洪秀美說他們都是掙扎求存為改善生活。
  • 基督教勵行會難民服務中心是次展出逾40張機構資料庫及不同攝影師拍攝的來港難民生活照,包括1950年代的白俄羅斯人、1960年代內地逃港的難民及越南難民等 :
  • 《屋簷下的生命力》攝影展
  • 日期:2017年10月23-28日
  • 時間:下午 12 時至 5 時
  • 地點:尖沙咀彌敦道 138 號聖安德烈堂
  • 免費入場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北難度拉……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難民三寶批評香港對難民唔人道
姓張嘅三個南亞難民或移民協助者:張超雄,張鳳美,張洪秀美影衰晒姓張,香港咁多人比南亞人迫害,佢地眼尾都唔望,一味話香港人不了解難民需要,又話難民路過香港唔恨留喺香港,你估你哋係天王巨星,來香港攞福利仲講啲咁嘅風涼話?
嗰個喺香港出世嘅印度人Jeffrey andrews 由朝到晚都幫難民和南亞人,成日都指責傳媒報道南亞人罪行新聞係種族歧視,佢啲同鄉同巴基斯坦朋友向主流犯下暴力罪行就唔係歧視?佢開口埋口話共融,受到香港人王惠芬幫助,但佢有邊一刻回贈主流漢人,關心過香港嘅漢族小童及老人?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歡樂香江幸運星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支持鍵盤翻頁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公屋申請速報系統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