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休閒天地 » 資訊站 » 兩岸新聞 » 急性腦中風後期照顧轉床率…北低南高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急性腦中風後期照顧轉床率…北低南高
台北市醫學中心下轉率皆不及中南部醫院。 聯合報資料照片

腦中風患者再住院及超長住院情形普遍,健保署於一○三年推出「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AC)」,協助醫學中心裡具復健潛能的中風患者轉到區域或地區醫院繼續治療,但部分醫院協助轉床比率偏低,患者需自求多福。



轉床比率偏低,健保署醫管組專委林淑範表示,應出自病人與家屬意願,加上品牌迷思。但有醫師透露,曾有醫院做過統計,腦中風患者即使過了急性期,後續醫療需求仍多,可能因感染或其他慢性病再來看診,擔心病患轉出後不再回來,使醫院健保給付變少,所以對轉出病患並不積極。

PAC計畫推出至今已有卅八個團隊、一百七十六家承作醫院,去年收治四千多名腦中風患者。據腦中風醫學會推估,急性腦中風患者約百分之十到十五需PAC服務,收案數達百分之八點七,未參加計畫的患者多因拒絕或要求回家自行照顧。

醫學中心協助轉出患者至區域或地區醫院比率,有南北差異。健保署統計一○五年醫學中心下轉率排名,北部成績明顯不如中南部,高雄榮總下轉率最高,達百分之廿,平均每五位患者有一位獲協助轉院;台大醫院去年僅成功轉了四位患者,排名最後。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分析,台北市醫學中心下轉率皆不及中南部醫院,一方面是民眾期望可以留在原醫學中心復健科病房,另一方面是北市醫療資源豐富,民眾對PAC又不夠了解,寧可採取傳統方法,自己自立自強找病床。

台大醫院發言人王亭貴表示,台大不是不配合政策,而是病人及家屬多認為離開台大不安心。台大為了改善患者下轉率,去年院內已成立「PAC長照小組」。希望能改善下轉率並配合長照幫助有需要的患者,另也思考台大醫師是否能在患者轉院後,到下轉醫院探訪患者,讓患者安心,但如何進行,仍在討論中。


本帖最後由 folee0001 於 2018-02-05 09:59:57 編輯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不是品牌迷思,而是醫療資源現況下的自然結果。

這則新聞報導了,健保署自103年起推動了一個「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AC)」。目的是為了協助醫學中心裡,已經渡過危險期但仍需要進行復健的中風病人,可以轉院到到區域醫院或地區醫院裏繼續進行復健,這樣既能讓醫學中心照顧其他急性危險期的中風病人,也可以讓中風的病人繼續能住在醫院中接受復健。對於區域醫院與地區醫院,也能增加醫療服務,也算是一種醫療分級與分工。

但是這個計畫推動了三年下來,各個地區的結果不一。南部的各大醫學中心將病人轉院到區域醫院與醫學中心的比例,明顯地比北部的醫學中心高很多。

健保署公佈它統計的醫學中心的下轉率,下轉率最高的是高雄榮總高達20%。下轉率最低的是台大醫院,只有0.5%。其他台北市的醫學中心馬偕、國泰、北榮、新光、萬芳與新北市的亞東醫院,也都是倒數幾名。

健保署的長官認為,這種結果是因為「病人與家屬意願,加上品牌迷思」。

病人與家屬意願,當然是病人無法由醫學中心轉出到區域與地區醫院的最重要因素。

但是為什麼,明明可以照這個計畫轉到區域醫院與地區醫院去,但病人卻就是不想轉呢?

用一句「品牌迷思」,就能解釋嗎?

當病人發生腦中風經過治療就算渡過了危險期,仍然有許多問題要處理。接下來也常需要積極的復健治療,才能努力回復失去的肢體功能。如果發生的是嚴重一些如「半身不遂」這樣的狀況時,可能光是在照顧上,就會讓原本平靜的家手忙腳亂,甚至許多病人家裏打從一住院,就可能就必須考慮另外找看護來協助了。

等到病人真的比較穩定之後,醫學中心的醫師雖然建議病人能轉到其他的區域醫院或地區醫院。但是家屬們會考慮的有兩個重要因素: 安心與方便。

我們如果看看台北市的醫療設施現況,台北市人口268萬醫學中心7家,區域醫院11家,地區醫院15家。而且即使是區域醫院,除了六家台北市立醫院之外,其他五家醫院,也都全是以急性醫療為主的大醫院。

如果拿出其他都會區的數據來作個比較:
新北市人口398萬,醫學中心1家,區域醫院7家,地區醫院33家。
桃園市人口219萬,醫學中心1家,區域醫院7家,地區醫院23家。
台中市人口278萬,醫學中心3家,區域醫院11家,地區醫院42家。
台南市人口188萬,醫學中心2家,區域醫院7家,地區醫院23家。
高雄市人口277萬,醫學中心3家,區域醫院7家,地區醫院68家。

和其他五都相比,台北市很明顯地醫學中心太多,地區醫院太少了。台北市的醫院,是全國惟一也最明顯的「上重下輕」。醫學中心與醫域醫院的家數,竟然比地區醫院還多。而且有幾家區域醫院可能比起其他醫學中心一點也不遜色。

發生中風的病人,好不容易才在醫學中心或大醫院裏撿回一條命。等到一個月之後就被要求要從醫學中心轉出的時候,病人與家屬的最優先考量,當然是下轉的醫院的醫療能力是不是真的讓他們安心?然後會再考慮到下轉的醫院離家多遠交通方不方便?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醫學中心當然讓人安心,而在台北市由於醫學中心又多又密集,加上捷運四通八達,無論哪家醫學中心對民眾來說都很方便。

台北市的地區醫院在醫學中心與大區域醫院的長期強勢壓力之下,不但數量早就已經減少到全國最少,如果按人口比例來說更少。在數量少又長期被壓制的狀況下,他們是不是真有能力來處理腦中風一個月後病人的各種病情? 當然每個病人心裏都會有些疑問。

在這麼特殊的醫療資源分佈的現況下,台北市的民眾早就已經養成獨特的就醫習慣。一旦發生了中風這種大病,如果住進了醫學中心或是大區域醫院,就算病情穩定需要復健,又怎麼敢在病情沒有絕對把握之前,就隨便離開好不容易才住進來的醫學中心呢?

健保署的PAC計畫很好。也值得繼續推動。但在台北市,病人發生會要人命,大家都知道要好好治療好好復健,也要注意許多其他醫療問題的腦中風之後,硬是要求病人一定要從醫療能力沒話說,交通又很方便的醫學中心裏轉出。轉到醫療能力更讓民眾不放心,交通也更不方便的地區醫院,就算不是不可能,也一定非常困難。

除非健保署明明白白也嚴格執行,限時不轉院就沒有健保給付,否則民眾怎麼可能接受醫學中心的醫師要求轉院的建議呢? 病人當然會盤算著就算要作復健,也要千方百計找醫師想理由,好繼續留在醫學中心裏面作,因為這樣才能讓中風治療更安心,復健也能照作。

醫學中心裏的醫師,除非有新中風病人醫療需求必須顧及的壓力,否則只要照顧的能力仍然能應付的來,當然就讓病人繼續住下去。

台北市的醫學中心在PAC計畫中,達成下轉病人的比例偏低是事實。但這其實是台北市醫學中心太多,醫療資源太豐富,到醫學中心就醫老早就是民眾面對重症的優先選項。

只要看看在這個排行榜下吊車尾的全是台北市的醫學中心,就更能理解。這不是什麼品牌的迷思。

這個結果只是台北市醫療資源的現況下,民眾對非醫學中心處理重症的信心不足,對於中風這樣的重症,又希望得到最安心照護的自然結果。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病人「自求多福」
大媽吾好隨地屙屎。屙完屎要抆屎。 香港太多人。大陸佬  大媽吾好黎喇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請按此瀏覽"重點帖子"!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